位置:汇文
为李鸿章辨诬
为李鸿章辨诬
 

 近来史学界对清末洋务派问题,有所议论了。偶然翻阅署名“坐观老人”编述的《清代野记》(又名《四朝野记》),内有为李鸿章辨诬的一段,颇值玩味。云:

  “文忠得风气之先,其通达外情,即在同治初在上海督师之日。不意三十年来,仅文忠一人有新知识,而一班科第世家,犹以尊王攘夷套语,诩诩自鸣得意。绝不思取人之长,救己之短。而通晓洋务者,又多无赖市井,挟洋人以傲世。愈使士林齿冷,如水火之不相入矣!”

另一则云:

 

  “光绪初年,北洋治海陆军,皆文忠竭力罗掘而为之。及甲午之败,文忠有所藉口,而政府犹不悟也。当时朝士无不右翁(同和)而左李,无不以李为浪费。动辄以可使制挺挞秦楚之坚甲利兵为言。顽固乖谬,不达时务。众口一词,亦不可解。至因优伶杨三之死,而为联语云:‘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 先生是汉奸’。昌言无忌,不辨是非如此!”

两段文字的旁点是我加的。由以上两则,可知李鸿章当时处境。一方面是“科第世家”(指作八股时文的迂腐分子)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还在那里尊王攘夷,硬说棍棒可以击败洋枪大炮,坚决不肯向先进国家学习。另一方面所谓通洋务者,则是崇洋媚外,甘作汉奸的市井无赖。李鸿章倘欲开风气之先,学习外国,则被那些“科第世家”指为崇洋媚外的大汉奸。若迁就那些“世家”“朝士”,则危害更大。李鸿章实际是在两种人的夹缝中活动。《清代野记》的作者,是当时的外交界人物,有些新知识,对李的处境看得比较清楚。为李辨诬,恐有他的一定道理。今日读来,发人深思!

 

  不容讳言,我们在社会主义的今天,那些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朝士”阴魂,似未散尽;而崇洋媚外的孽种,或者尚有残余。此辈遇到时机还能哓哓不息,未尝不影响“四化”。我们对封建残余的斗争,实未可掉以轻心也!

  

  (资料来源:《天津日报》19801122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