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丁汝昌与甲午海战(之二)
丁汝昌与甲午海战(之二)
 

      三、绝望的选择

平壤陆战和黄海海战之后,中国开始面临日军侵入本土的严重威胁,其中尤以海路入侵的威胁最大。因此,朝廷要求北洋海军赶紧修复受伤各舰,以备再战。李鸿章则希望丁汝昌能早日伤愈复职,即在养伤期间仍能继续过问舰队事务,督催修理各舰早竣,以后专在北洋各要口巡击,使日军的海路入侵有所忌惮。此后他向北洋海军下达命令,仍是致电丁汝昌,可见他对代理提督的刘步蟾并不放心。

9 23 晨,日舰“浪速”、“秋津洲”驶至威海附近侦察,被炮台发现后击退。李鸿章闻报,即电旅顺基地,指示丁汝昌“须设法预备支持,即不能远出,须傍口外游巡,使彼知我非束手也”(注:李鸿章:《寄旅顺丁提督龚道》(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四午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2册,第1026页。)。次日,日舰又窜至大连湾、旅顺一带。李鸿章再电丁汝昌、龚照玙,明确要求务必于10日内修好伤势较轻的“平远”、“广丙”、“济远”、“靖远”4舰,在威、旅附近游巡,无伤之4艘炮船同大鱼雷艇在口外附近巡探,略壮声势。“不然,日知我无船,随意派数船深入,到处窥伺,若再护运兵船长驱直入,大局遂不可问”(注:李鸿章:《寄旅顺丁提督并龚道》(光绪 二十年八月二十五日 巳刻),《李鸿章全集2》,电稿,第2册,第1033页。)。丁汝昌认为,北洋海军的整体实力本较日本舰队相差悬殊,经黄海一战又折损近三分之一,现伤舰尚未修竣,全队出动固不可能,即部分舰艇出巡亦属冒险。但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他没有直接向李鸿章说明自己的想法,而是致函负责后路转运事宜的盛宣怀,请其转达解释。他在信中说:“查此四舰,固在日夜赶修,但‘靖’、‘济’两艘备炮钢底钢圈皆已破损,无能复用,‘平远’请领之炸弹迄未接到,‘广丙’速射炮弹现在只有六十发。钳制敌军,本为吾侪素责,倘遭遇敌队,速力难及,不惟夺我士气,抑且增彼声威,殊非计之得也。军器不完不备,岂可滥事交绥哉?我海军力原较敌方单薄,鹿岛(黄海)之役复失四舰、废一舰,现在勉强差堪战斗者,仅‘定’、‘镇’、‘济’、‘靖’、‘来’、‘平’六艘而已。‘平远’速力迟钝,修理工程非至十月(西历11月)中旬不能完竣,各舰炮身多被破损,军器弹药何时可到尚不能预知,心中焦灼之至。苟以补充不足,再失一、二舰,不其更损国威耶。再四思维,拟俟全舰修理完成之后,无论舰数多寡,强弱如何,一举力战,以身许国,至舰人俱亡,昌尽其责而后已。此昌之决心也。”(注:转引自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甘七八年海战史》,上卷,第346347页;归与:《中日威海战役纪略》,《海事》第10卷第9期(19373月)。在国内已出版的相关资料中,《丁汝昌海军函稿》无此函,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中亦未见收录。)

两天后,即27日,李鸿章又电丁汝昌、龚照玙,严令立即报闻轻伤4舰何日修好,并说局势日紧,皇帝催修甚急,切勿任员匠疲玩(注:李鸿章:《复旅顺丁提督并龚道》(光绪 二十年八月二十八日 未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2册,第10481049页。)。从这一电令看,李鸿章并不知道丁汝昌所致盛宣怀函及其内容。

按规定,北洋海军的伤舰应由旅顺船坞总办龚照玙负责主持修理,海军则有督修之责。在此之前,龚照玙鉴于伤舰较多,船坞工匠人手不足,曾向李鸿章提出,“事机在急,必得添匠齐同赶修”(注:李鸿章:《寄译署》,《李鸿章全集》,电稿,第2册,第1006页。)。而据汉纳根估计,旅顺船坞须添工匠200名方可敷用。盛宣怀即向大沽船坞及唐山矿务、铁路两局选调工匠,先后选出锅炉匠、铜匠、机匠等数十名。但因工匠要求增加薪水,又因搭乘的船只变化不定,他们直到9月底才陆续到达旅顺,且不数日即纷纷辞去。

丁汝昌和龚照玙原来估计,伤舰“必须九月(西历10月)中下旬始能修齐”。朝廷认为“为期太迟,著饬催加工赶办”(注:李鸿章:《寄译署》(光绪 二十年八月二十五日 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2册,第1032页;《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八月庚午(二十六日),第465页。)。但因缺少修船工匠,又督修不力,不要说提前修竣,就是按原定之期亦很难完成。丁汝昌甚至认为,要完全修好受伤最重的“来远”舰,时间还须推迟一个月。此外,丁汝昌请领之“靖远”、“济远”两舰大炮钢底钢圈及“平远”舰所需 260 毫米 口径炮弹国内均不能生产,需向国外订购,何时乃至能否买到还是未知数;“广丙”舰原属广东,其速射炮所需炮弹经李鸿章电询粤省有无存储,久无回信(注:李鸿章:《寄旅顺丁提督龚道》(光绪 二十年九月初六日 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29日,李鸿章获悉日本将派大队北犯旅顺,当即电令丁汝昌,将可用之舰经常派出口外,在近岸处巡查,略张声势。朝廷担心威海、旅顺各口安全,谕令海军修补之舰亦“须赶紧准备护口迎敌”(注:李鸿章:《寄旅顺黄张姜程各统领并丁提督》(光绪 二十年九月初一日 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2页;《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九月甲戌(初一日),第470页。)。日军从海上入侵的消息不断传来,北洋海军依然毫无动静,李鸿章越来越怀疑是刘步蟾等人在消极抵制。他在 10 2 致电丁汝昌指出:汉纳根等洋员都说“定远”、“镇远”择要修理,数日内便能出海。此二舰如往来威、旅之间,日本运兵船必不敢深入,关系北洋全局甚大。并警告说:“若刘步蟾等借修理为宕缓,误我大计,定行严参。禹廷(丁汝昌字)虽病,当认真督催,勿为若辈把持摇惑”(注:李鸿章:《寄旅顺丁提督龚道》(光绪 二十年九月初四日 午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10页。)。

在李鸿章的严令下,丁汝昌终于复电表示,海军各舰10月中旬即可出海。还说:刘步蟾在舰日夜督催工程,他并无专擅之权,何敢托故迁延时日?所可虑者,大炮钢底钢圈及开花弹皆不敷用,“似此出海遇敌,将如之何,不胜忧闷之至”(注:转引自日本海军军令部编:《廿七八年海战史》,上卷,第350351页;归与:《中日威海战役纪略》,《海事》第10卷第9期(19373月)。此电《李鸿章全集》(电稿)未见收录。)。丁汝昌在极力为刘步蟾辩解,同时也隐瞒了北洋海军士气低落的实情。调赴旅顺船坞的工匠回去后说:“船坞修工均不上紧,非得傅相(李鸿章)严行派人督催,海军不能计日出海。”(注:《张翼致盛宣怀函(二)》(光绪 二十年九月初八日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下册,第262页。)又据当时在“定远”舰差遣的原“广甲”管轮卢毓英记述,北洋海军在旅顺基地修舰期间,“ 君皆以虎口余生,每以公余日驰逐于酒阵歌场,红飞绿舞,虽陶情荡魄,亦触目惊心。谁无父母,孰无妻子,寄身炮弹之中,判生死于呼吸,人孰无情,谁能遣此,所以作醉生梦死之态者,亦知身非金石,何可日困愁城?不得不假借外物,庶有以遏制此方寸地也”(注:卢毓英:《卢氏甲午前后杂记》(手稿复印件),第32页。)。如此醉生梦死的放纵,正是悲观绝望的表现。

李鸿章虽不知道北洋海军的士气究竟低落到了什么程度,却已明显感觉到海军将领们比黄海海战前更加畏敌惧战。但他并未要求北洋海军出海寻战,只是希望舰队能以象征性的行动来实现他的威慑意图。 10 4 他又向丁汝昌通报敌情,说日本26艘运兵船即将内犯,不日直奉必有大警,因此在修的6艘主力舰必须漏夜修竣,早日出海游弋。他怕丁汝昌不明白,又进一步说明:出海游弋只是略张声势,“使彼知我船尚能行驶,其运兵船或不敢放胆横行,不必与彼寻战,彼亦虑我蹑其后。现船全数伏匿,将欲何为?用兵虚虚实实,汝等当善体此意”(注:李鸿章:《寄旅顺丁提督龚道》(光绪 二十年九月初六日 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16页。)。

丁汝昌不可能体会不到李鸿章的意图,只是在他看来,现在伤舰尚未完全修复,武器弹药也不完备,士气又已低落至谷底,以这样一直残破不全的舰队出海游巡,一旦遭遇日本舰队,后果将不堪设想。尤其是舰队士气不振,他比李鸿章更清楚这才是影响下一步行动的关键。刘步蟾代理提督后,朝廷和李鸿章不断催促尽快修舰和早日出海,舰队却连一艘舰艇也未能派出去。尽管他也曾为此进行辩解,但内心深知,整个舰队已完全丧失了继续作战的信心。他在写给朋僚的信中说:“或搜或剿,非身亲督队,别无作气之术。”(注:《丁汝昌海军函稿·复吴瑞生》(光绪 二十年十月初八日 ),《北洋海军资料汇编》,上册,第554页。)悲观之情已是溢于言表。

外界不知内情,对海军畏缩不前的不满,自然又集中指向丁汝昌。就在这时,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的“战绩”终于真相大白,所谓击沉日舰3艘原来是子虚乌有。前已无功,后又不振,丁汝昌遂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有人奏称: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臂受板伤,因流黄水,并非伤重难期速痊者比,而请假调理,竟可置身事外,请旨饬查”。 10 9 皇帝有旨:“著吴大澄确切查明,据实具奏,毋稍徇隐”(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九月甲申(十一日),第484页。)。

在强大的压力下,丁汝昌表示要力疾上舰,订期出海。李鸿章当即去电温词慰勉,告之“近日尚无日船内驶,我海军出巡威、湾、旅一带,彼或稍有避忌,勿先自馁”(注:李鸿章:《寄旅顺丁提督》(光绪 二十年九月十五日 辰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4344页。)。14日,李鸿章向丁汝昌转达皇帝谕旨,询问舰队究竟何日出巡。丁汝昌报称,他“足伤稍愈,仍不能步履;各船伤重且多,星夜加工修理,都未完备”。尽管如此,仍拟一二日先带6舰到威海补充弹药,再巡大连湾到旅顺,安配“定远”、“镇远”起锚机器(注:李鸿章:《寄旅顺丁提督》、《寄译署》(光绪 二十年九月十六日 戌刻、十七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484950页。)。18日傍晚,丁汝昌率“定远”等6艘主力舰及2艘鱼雷艇离开旅顺,前往威海。此时距黄海海战已整整一个月。而此后的所谓出巡,就是往来于旅顺、威海两个基地之间,实际上已自动放弃了制海权。

北洋海军避战不出,日军已毫无顾忌,开始实施入侵辽东半岛作战计划。李鸿章虽早已获得这一情况,但无从实时掌握日军的登陆时间和地点,也没有组织抗登陆作战的设想和准备。 10 24 ,日本第二军在联合舰队的掩护下抵达辽东半岛南岸的花园口开始登陆。李鸿章直到26日晚才接到报告,而他随即下达给旅顺守军统领的命令竟是确探严守,以散队在日军来路设伏,不得轻易出击。结果,日军持续达半个月的登陆行动,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日军在花园口登陆的第五天,李鸿章又接到大连守将一个并不确实的报告,说有日本运兵船百余艘正向大孤山一带驶来。他当即电令在威海基地的丁汝昌“酌带数船驰往游巡,探明贼踪,以壮陆军声援”(注:李鸿章:《寄威海丁提督》(光绪 二十年九月三十日 辰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88页。)。丁汝昌在出发前复电李鸿章,告知当晚即率62艇赴旅顺、大连湾,再探剿大孤山一带。又说,据英船探称,日军带有10余艘鱼雷艇,必以此拼我铁、快各舰。所以他表示:“此行遇敌,惟有督率将士尽力死拼,第船少械亏,胜负非所敢计,伏乞鉴谅。”(注:《丁提督来电》(光绪 二十年九月三十日 戌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91页。)李鸿章似又听出弦外之音,遂回电说:“相机探进,不必言死拼。”(注:李鸿章:《复旅顺丁提督》(光绪 二十年九月三十日 戌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91页。)次日上午,丁汝昌率领8艘舰艇抵达旅顺,下午出巡,但未敢前往大孤山和日军登陆的花园口,仅行至大连湾东北河即折回,说是实力单薄,前去吃亏无益,故先回旅顺赶配两铁甲舰的起锚机。

皇帝对海军的表现十分不满,以丁汝昌统带战舰不能得力,于 11 2 著将交部议叙之案撤销。次日又谕:“现在倭氛逼近金州,旅顺后路危急,船坞要地,亟应尽力保护”,令李鸿章悉心筹画(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十月戊申(初五日)、己酉(初六日),第525526页。)。日军正抄袭旅顺后路,李鸿章却担心日军还会在旅顺登陆,故指示丁汝昌:“如贼水陆来逼,兵船应驶出口,依傍炮台外,互相攻击,使彼运船不得登岸”(注:李鸿章:《寄旅顺龚道等》(光绪二十年十年十月初六日亥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118页。)此时,旅顺已是人心惶惶,各局衙官员走避一空,船坞工匠亦纷纷告去,几近停工状态。6日,丁汝昌致电李鸿章,提出舰队在旅顺有三难:一是大连湾若失守,敌必扑旅顺后路,而我舰停泊口内,不能施展,无能为力;二是敌舰来攻,旅顺基地口门窄小,我舰不能整队而出,且“定远”、“镇远”须俟涨潮才能出口,遇有紧急情况,冲出不易;三是旅顺口外敌鱼雷艇过多,夜间来攻,我舰缺少快炮,实难防备(注:《丁提台来电》(光绪 二十年十月初九日 丑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129页。)。丁汝昌此前曾说过威海基地南口太敞,易被敌鱼雷艇潜入偷袭,现在又说旅顺基地口门太窄,亦恐敌鱼雷艇夜间来攻,似此岂非无基地可用了?其实,他强调客观困难,无非是对陆军在旅顺后路的防守没有信心,而海军又不敢出击,所以想要撤离旅顺。

李鸿章明白丁汝昌的想法,回电表示:“旅本水师口岸,若船坞有失,船断不可全毁。口外有无敌船,须探明再定进止,汝自妥酌,勿得张皇胆怯,致干大戾。”(注:李鸿章:《复丁提督》(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九日辰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129页。)李鸿章为了保船,准予丁汝昌便宜行事,但必须是在旅顺确实守不住时,舰队方可撤离。同一天,皇帝发出的谕令却是:“现在贼逼金州,旅防万分危急,其登岸处在皮(貔)子窝,必有贼舰湾泊及来往接济,著李鸿章即饬丁汝昌、刘步蟾等统率海军各舰前往游弋截击,阻其后路。”(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十月壬子(初九日),第531页。)但李鸿章没有命令海军出击。他电告新设立的督办军务处:貔子窝一带有日本军舰14艘和鱼雷艇7艘往来梭巡,而北洋海军现仅62艇可出海,力量太单,未便轻进(注:李鸿章:《寄督办军务处》(光绪 二十年十月初十日 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134页。)。实际上,此时日军的登陆行动已基本结束。在日军7日轻取大连湾的当晚,丁汝昌带舰匆匆离开旅顺,返回威海。

李鸿章对丁汝昌如此仓皇地撤离旅顺颇为气恼,8日去电斥责说:“昨电旨方令汝与刘步蟾带船往皮(貔)子窝设法雕剿,断其后路接济,力固不能,然如此仓皇出走,恐干重咎。”(注:李鸿章:《复丁提督》(光绪 二十年十月十一日 未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138页。)由于旅顺告急,朝旨严催派兵往援,李鸿章当晚电令丁汝昌立即带舰来天津面商机宜。他说:“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刻即启碇,勿迟误。”(注:李鸿章:《寄丁提督》(光绪 二十年十月十一日 亥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140页。)李鸿章知道“来远”舰只修一半,担心该舰还留在旅顺,故在前一封电报中责问丁汝昌何以未禀明带出。皇帝甚至以为尚未修好起锚机的“定远”、“镇远”两舰与“来远”同在旅顺船坞未出,于10日发出一道极为严厉的上谕:“‘定远’各船,前奏三十五日修好,嗣又称起碇机器未全,已久逾前限,不意今日来电仍云尚未配妥,‘来远’亦只修一半。不知两月以来,丁汝昌所司何事,殊堪痛恨!‘定远’为该军制胜利器,今据称水道狭隘,不能展动,似与‘来远’均尚在坞中未出,倘被堵口,直不啻拱手赍盗矣!著丁汝昌即日前往旅坞,将两船带出。倘两船有失,即将丁汝昌军前正法!李鸿章当懔遵谕旨办理,谅亦无从再为捏饰。旅顺援兵仍著设法运送,不得因来往冒险,漠视不救也。”(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十月丙辰(十三日),第537页。)

是日,丁汝昌率6舰(包括“定远”、“镇远”和“来远”)赶到天津,商讨护送山东章高元所部嵩武军去旅顺增援。会商的结果,据李鸿章向总理衙门报告,汉纳根认为旅顺有日舰游弋,以军舰护送运兵船前往适以资敌,运兵船必不可保,语甚激切。丁汝昌也是这个意见。因此决定,依丁汝昌之议,由其率舰赴旅顺口外巡徼,遇敌即击,相机进退;章高元部改运营口登陆(注:李鸿章:《复译署》、《寄译署》(光绪 二十年十月十三日 戌刻、十四日亥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148152153页。)。于是,丁汝昌12日下午率舰队离开大沽,次日上午到达旅顺口外。但舰队既没有巡徼,也没有进入基地,而是以羊头洼、小平岛两处日军鱼雷艇太多、恐遭其夜袭为由,当晚即撤往威海(注:李鸿章:《寄译署督办军务处》(光绪 二十年十月十七日 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162页。)。

皇帝以旅顺告急,丁汝昌统带海军不能得力,于16日下令革去他的尚书衔并摘去顶戴。或者还有以此促使他为救援旅顺作出努力之意,谕旨说这只是“薄惩”,仍著带罪立功,以观后效(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十月壬戌(十八日),第548页。)。但皇帝此时还不知道,北洋舰队在14日晨返回威海进港时发生了“镇远”舰触礁事故,因伤势严重,管带林泰曾愧惧自杀。这样一来,北洋舰队更加不敢出海作战了。李鸿章为加强舰队领导,于15日札派英人马格禄(J.Mclure)接替在黄海海战中受伤的汉纳根帮办北洋海军提督。马格禄此前任拖船船长,并非海军出身,甚至没有军旅经历。不仅如此,据帮办“定远”副管驾英人戴乐尔(W.F.Tyler)说:“彼已过中年,且以沉湎于酒著名。此老迈之耍手殆视此役为莫大之机会而跃赴之无疑。然以斯人而当斯任,实为至残酷、至愚蠢之事;对于丁提督,此事尤为残酷。”(注:《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中日战争》丛刊,第6册,第52页。按Tyler时译戴乐尔,后张荫麟译其《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19313月发表于《东方杂志》286期)时又作泰莱,此后论者遂多用此译名,然以历史研究的角度论,应以当时的译名戴乐尔为准。)李鸿章仓促之间选择他作舰队顾问,无非是想借洋人的胆气以带动士气,并帮助丁汝昌从严治军。后来的事实证明,马格禄的任职毫无可取之处。

在皇帝处分丁汝昌的第二天,日军开始从后路进攻旅顺口。仅过了6天,即22日,旅顺口这一重要的海军基地、也是北洋的半面门户便告落入日军之手。失败后又是新一轮的指责和惩罚,海军自然仍是千夫所指的重点对象。27日,御史安维峻等60余名言官联衔上奏请诛丁汝昌。他们说:“顷闻旅顺失守,固由陆军不能力战,亦缘海军不肯救援,致敌水陆夹攻,得逞其志耳。丁汝昌一切罪状,屡经言官弹劾,早在圣明洞鉴之中。”该提督“自谓内有奥援,纵白简盈廷,绝不能损其毫发。而军中舆论,则谓其外通强敌,万一事机危急,不难借海外为逋逃薮。”“今旅顺既失,海面皆为敌有,彼若直扑威海,丁汝昌非逃即降,我之铁甲等船,窃恐尽为倭贼所得。事机至此,不堪设想!”因此请旨另简海军提督,再将丁汝昌锁拿进京,交刑部治罪,以申公愤而警效尤(注:安维峻等:《请诛海军提督丁汝昌疏》(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一日),《中日战争》丛刊续编,第6册,第533534页。)。随后,新任山东巡抚李秉衡也奏请以贻误军机罪将丁汝昌明正典刑,“以慑将弁畏葸之心,作士卒敢死之气”(注:详见李秉衡:《奏旅顺失守如和惩办将士请训示片》(光绪 二十年十一月初二日 )、《奏请将贻误军机之将领明正典刑折》(光绪 二十年十一月十六日 ),戚其章辑校:《李秉衡集》,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67168176177页。)。在他们激烈的言辞中,除流露出的情绪是真实的反映,其指责则多为不实之词,所有建议亦不切实际。

帮办北洋军务的宋庆此前奉旨查办统将被参各情,于 12 11 复奏查力,结果,其中提到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腿及左脸受伤甚重,为其亲眼所见,确属实情,且早已力疾销假,尚非置身事外。“惟统领兵船多年,未能得力,奉旨撤销议叙、革去尚书衔,咎实难辞”(注:《帮办北洋军务四川提督宋庆复奏查办卫汝贵等被参各情折》(光绪 二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221),卷26,第78页。)。但在安维峻、李秉衡等的参奏下,皇帝决定进一步严惩丁汝昌,于17日传谕将丁汝昌拿交刑部治罪,18日又谕令李鸿章遴选保奏新的海军统帅,还直接提出李和、杨用霖、徐建寅三个人选供其考虑(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十一月癸巳、甲午(二十一、二十二日),第600601602页。)。但李鸿章20日复电指出:李和现任小舰“平远”号管带,才具稍短:杨用霖刚以大副代理“镇远”管驾,虽尚得力,未便超升;徐建寅系文员,未经战阵,三人均不合适(注:李鸿章:《寄译署督办军务处》(光绪 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辰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284页。)。皇帝见李鸿章仍以无人接统海军进行抵制,即明确谕示:丁汝昌既经拿问,海军提督即著刘步蟾暂行署理,仍著李鸿章遴员保奏。丁汝昌俟经手事件交替清楚,速即起解(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丁酉(二十五日),第606页。)。

拿问丁汝昌的圣旨一下,威海炮台统将戴宗骞、张文宣、刘超佩和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暨各舰管带即纷纷发出公电,认为当此威海防务吃紧之际逮治丁提督,不独水师失所秉承,即陆营亦乏人联络,军民不免失望,故恳吁收回成命。经李鸿章转奏,皇帝于23日再谕:“丁汝昌著仍遵前旨,俟经手事件完竣,即行起解,不得再行渎请。”从“俟经手事件交替清楚后速即起解”,到“俟经手事件完竣即行起解”,前后谕旨虽仅数字之差,但含义已有微妙变化。李鸿章在向威海陆海军将领转达谕旨时特别说明:“查经手事件所包甚广,防务亦在其内,应令丁提督照常尽心办理,勿急交卸。”(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己亥(二十七日),第610页;李鸿章:《寄威海戴道张镇刘镇等》(光绪 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戌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299页。)由于当时确实找不到合适的海军提督人选,皇帝此后没有再提拿问丁汝昌一事,但也只是暂缓将其解京治罪而已。除非他能在以后的战事中保住军舰和威海,否则仍是死罪难逃。

保住军舰和守住威海也是李鸿章的最后希望。旅顺失守后,李鸿章已意识到“旅失威益吃紧,湾、旅敌船必来窥扑”。因担心威海重蹈旅顺覆辙,他致电威海的陆海军守将,痛心疾首地说:“半载以来,淮系守台守营者毫无布置,遇敌即败,败即逃走,实天下后世大耻辱事。汝等稍有天良,须争一口气,舍一条命,于死中求生,荣莫大焉!”他要求守台者“但各固守大小炮台,效死勿去”;海军在“有警时,丁提督应率船出,傍台炮线内合击,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注:李鸿章:《寄威海丁提督戴道刘镇张镇》(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一日酉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219页。)。

然而,丁汝昌对即将发生的最后决战,如同对自己的处境一样感到悲观绝望。他曾这样对人表露自己的复杂心情:“汝昌以负罪至重之身,提战余单疲之舰,责备丛集,计非浪战轻生,不足以赎罪。自顾衰朽,岂惜此躯……惟目前军情有顷刻之变,言官逞论,列曲直如一,身际艰危,尤多莫测。迨事吃紧,不出要击,固罪;即出而防或有危,不足回顾,尤罪。若自为图,使非要击,依旧蒙羞,利钝成败之机,彼时亦不暇过计也。”(注:丁汝昌:《致戴宗骞书》(光绪 二十年十二月初二日 ),戚俊杰、王记华编:《丁汝昌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页。)

12 24 日起 ,即不断有日舰在山东半岛荣成湾龙须岛出没的报告。中国方面已预料到日军的下一步行动必是进攻威海,也惟恐其再施进攻旅顺时的后路包抄之故伎,但在已有迹象表明龙须岛一带可能就是日军登陆地点的情况下,却仍然没有想到并准备集中有限的兵力实施抗登陆作战。当时在威海后路有山东巡抚李秉衡节制的部队加营约一万人,主要驻扎在烟台至威海的180里防线上,其中多半为未经训练的新募之兵;而荣成至威海百余里之遥却几乎无兵驻守。威海基地则有直辖于李鸿章的部队近万人,其中道员戴宗骞统领的绥字军驻守北岸炮台,总兵刘超佩统领的巩字军驻守南岸炮台,总兵张文宣统领的北洋护军驻守刘公岛。总兵力本就不多,加之基地炮台守军又非游击之师,一旦日军登陆抄袭威海后路,势将比旅顺更难防御。李秉衡表示可抽调21哨驰扎荣成,同时希望威海守军能拨助两营,联络扼扎。但加在一起也不过区区两千余兵,根本不可能抵挡日军的后路进攻。此外,威海基地的海陆两军因互不统属,在基地防御和协同作战等问题上各执己见,聚讼不休。李鸿章在天津遥控指挥,不了解具体情况,往往难辨是非,无法进行有效的协调。这种状况后来对威海保卫战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895年初,日军进攻威海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皇帝于 1 12 发出谕令:“旅顺既为倭踞,现又图犯威海。意在毁我战舰,占我船坞,彼之水师可往来无忌,其谋甚狡。敌兵扑犯,必乘我空隙之处,威海左右附近数十里内尤为吃紧。著李鸿章、李秉衡飞饬各防军昼夜梭巡,实力严防,不得稍有疏懈”。13日又谕:“海军战舰数已无多,岂可稍有疏失,若遇敌船逼近,株守口内,转致进退不能自由,应如何设法调度,相机迎击,以免坐困。著李鸿章悉心筹酌,饬令海军诸将妥慎办理,并先行复奏。”李鸿章据此电告丁汝昌:“倭如犯威,必以陆队由后路上岸抄截,而以兵船游弋口外,牵制我师。彼时兵轮当如何布置迎击,水陆相依,庶无疏失,望与洋弁等悉心妥筹,详细电复”(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己未、庚申(十七、十八日),第634636637页;李鸿章:《寄刘公岛丁提督刘镇》(光绪 二十年十二月十八日 戌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345页。)。

丁汝昌经与马格禄、刘步蟾等反复研究,提出了一个以军舰依辅基地炮台的港口防御作战方案。他们认为:“若远出接战,我力太单,彼船艇快而多,顾此失彼,即伤敌数船,倘彼以大队急驶,封阻威口,则我船在外,进退无路,不免全失,威口亦危。若在口内株守,如两岸炮台有失,我船亦束手待毙,均未妥慎。窃谓水师力强,无难远近迎剿;今则战舰无多,惟有依辅炮台,以收夹击之效……倘倭只令数船犯威,我军船艇可出口迎击;如彼船大队全来,则我军船艇均令起锚出港,分布东西两口,在炮台炮线水雷之界,与炮台合力抵御,相机雕剿,俾免敌舰闯进口内。即使陆路包抄南北两岸,师船尚可支撑攻击彼船。若两岸全失,台上之炮为敌用,则我军师船与刘公岛陆军惟有誓死拼战,船沉人尽而已。”(注:李鸿章:《寄译署》(光绪 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亥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347页。)这一作战方案完全是按照李鸿章的“水陆相依”指示精神制定的,但也反映出海军将领已不敢出海作战的消极心态,所以没有也不可能主动提出必要时袭击日本运兵船的问题。李鸿章认为“海军所拟水陆相依办法,筹虑似尚周到”,但对他们作出的海军在两岸炮台失守后惟有战至“船沉人尽”这一束手待毙的决定深感忧虑。

1 20 ,日本山东作战军3万余人在联合舰队的掩护下开始在荣成湾登陆,至24日晚登陆结束。当地为数不多的中国守军早在日军登陆的当天凌晨就已被日舰炮火击溃,驻守荣成的河防营亦不堪一击,很快弃城逃走。李秉衡和戴宗骞派往荣成迎击的数营兵力寡不敌众,稍战即退,日军抄袭威海的后路就此畅通无阻。在日军登陆期间,日本舰队昼夜游弋于荣成湾至威海之间,以防北洋舰队来袭或离港他去。

李鸿章对威海后路的防守没有把握,遂于21日请示朝廷:“如事到万难,计惟保全‘定’、‘镇’。乞俯察。”当天接到谕令:“海军战舰,必须设法保全。”(注:李鸿章:《寄译署》、《寄东抚李丁提督戴道等》(光绪 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申刻、亥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361363页。)虽然他们都强调保船,但具体要求却有所不同。朝廷要求保船与保威海并重,即于次日又谕:“闻敌人载兵皆系商船,而以兵船护之。若将‘定远’等船齐出冲击,必可毁其多船,断其退路,此亦救急之一策。”而李鸿章认为“海军船少,恐难远处冲击,只能在口门与炮台夹击”,所以没有命令舰队前去袭击正在登陆的日军(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己巳(二十七日),第650页;李鸿章:《寄东抚李威海将领》(光绪 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亥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367页。),23日皇帝有旨:“现在贼踪逼近南岸,其兵船多只难保不闯入口内,冀逞水陆夹击之诡谋。我海舰虽少,而铁甲坚利,则为彼所无,与其坐守待敌,莫若乘间出击,断贼归路。威海一口,关系海军甚重,在事将弁兵勇倘能奋力保全,将登岸之贼迅速击退,朝廷破格酬功,即丁汝昌身婴重罪,亦可立予开释。”(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庚午(二十八日),第651页。)但李鸿章同日指示丁汝昌:“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希与中外将弁相机酌办为要。”(注:李鸿章:《寄刘公岛丁提督》(光绪 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午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369页。)李鸿章虽也要求海军必要时出海拼战,目的却是预留退路,在威海失守时能保住战舰。

在丁汝昌看来,以北洋海军现有的实力、士气及海陆军协防威海的现状,朝廷和李鸿章的命令均无法执行。他在24日给李鸿章的电报中说:“海军如败,万无退烟(台)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已。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将士心寒,大局更难设想。”(注:《丁提督来电》(光绪 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374页。)在他认为单纯保船并不可能而同时保存军舰与基地尚有可能的情况下,他最终选择了后者,亦即株守军港以坐待援兵。李鸿章远在后方,不知如何是好,回电表示,“汝既定见,只有相机妥办”,但仍强调能设法保全铁甲舰最好(注:李鸿章:《复丁提督》(光绪 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酉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374375页。)。

丁汝昌将希望全部寄托于威海后路,主要是幻想能有大批陆上援军及时前来协防。这只不过是他的主观愿望。在日军登陆前的1819日,日舰“吉野”、“浪速”、“秋津洲”曾驰往登州(今蓬莱)海面连续向岸上炮击,故作疑兵,然后由西向东一路经烟台、威海驶至荣成湾归队。李秉衡不明日军真实意图,即在日军于荣成湾登陆后,仍始终不敢果断地集中兵力直趋威海东面后路阻击日军。此外还有朝廷批准调往威海的25营万余名外省援军,且不论其战斗力如何,仅就其迟缓的行进速度亦难解燃眉之急。

日军在全部登陆后,25日开始兵分两路向威海进犯,30日即攻至威海南岸。丁汝昌指挥各舰协同海岸炮台炮击日军,但根本不能阻挡日军的进攻。仅3天时间,至 2 2 ,威海及南北两岸即全部失守。港内的北洋海军陷入日军的水陆合围之中,与外界的电信联系断绝,刘公岛成了一座孤岛。在此前的 1 31 日下午 ,天气骤变,风雪交加,日本舰队被迫放弃了是日派鱼雷艇进港偷袭及占领刘公岛与南岸之间的日岛的计划,并于 2 1 日上午 自威海口外撤往荣成湾避风。因丁汝昌已决心在港内死守到底,当然不可能发现并抓住这一将舰队带离威海的机会。

被日军包围之后,丁汝昌与威海营务处候选道牛昶昞、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共同起草一份告急文书,派人携往烟台送交登莱青道刘含芳上报,内称:“昌等现惟力等死守,粮食虽可敷衍一月,惟子药未充,断难持久。求速将以上情形飞电各帅,切恳速饬各路援兵星夜前来解此危困,以救水陆百姓千万人生命,匪特昌等感大德云。”(注:李鸿章:《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二日午刻),《李鸿章全集》,第3册,第415页。)此信直到 2 5 才交到刘含芳手上。也正是在这一天,日本舰队因从海上正面进攻难以奏效,特派鱼雷艇进行偷袭,于凌晨终于潜入港内,发射鱼雷将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击成重伤。次日凌晨,日军鱼雷艇的偷袭再次得逞,又将港内的“来远”等3艘舰船击沉。

在日本鱼雷艇的偷袭连连得逞之际,港内中国鱼雷艇的管带们也在暗中策划一个惊人的行动。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后人多有不知,北洋海军的大小13艘鱼雷艇实际上并不隶属于舰队,而是由旅顺鱼雷营管理,归旅顺船坞总办节制。丁汝昌战时调用鱼雷艇,都是先与旅顺船坞总办协商,并上报李鸿章。直到旅顺失守后,这些鱼雷艇才全部划归丁汝昌统一指挥。这种关系必然会给丁汝昌使用鱼雷艇带来不利影响。事实上,中国的鱼雷艇在战争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当然也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尤其令中日两军都感到震惊的是,当日本舰队于7日晨在威海港东西两口外向刘公岛发起总攻时,港内的13艘鱼雷艇和2艘汽艇突然冲出西口,全速向西逃走。结果可想而知,在日舰的追击下,这些鱼雷艇不是自己搁浅就是被击毁,无一幸免。10日,李鸿章接到刘含芳转来的丁汝昌最后一封告急文书:“自雷艇逃后,水陆兵心散乱,如十六七日(21011日)援军不到,则船岛万难保全。”(注:李鸿章:《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七日酉刻),《李鸿章全集》,第3册,第432页。)

但李鸿章很清楚,外省援军已不可能及时赶到威海解围。在鱼雷艇逃跑的同一天,他致电刘含芳:“水师苦战无援,昼夜焦系,前拟觅人往探,有回报否?如能通密信,令丁同马格禄等带船乘黑夜冲出,向南往吴淞,但可保铁舰,余船或损或沉,不致赍盗,正合上意,必不致干咎。望速图之。”(注:李鸿章:《寄烟台刘道》(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三日巳刻),《李鸿章全集》,第3册,第417页。)朝廷给李鸿章的密谕确有此意,即:“贼若并力来攻,难以久支,如能相机力战,冲击敌船,乘势连樯结队,出险就夷,则水师不致尽为所毁。”(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乙酉(十三日),第672页。)刘含芳前已派人分三路往刘公岛送信未回,“现奉冲出密谕,即抄作密码,雇人再送”(注:李鸿章:《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三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第3册,第418页。)。

然而,即使上述密谕和电令能够及时送至刘公岛,丁汝昌也很难率舰冲出。自从被日本海陆军包围后,颓丧绝望的情绪即在刘公岛上蔓延开来,秩序日渐混乱。 2 6 ,数千岛民麇集码头,哀求生路,经抚慰后散去。7日,发生鱼雷艇逃跑事件后,海陆军士气开始崩溃,“兵勇水手乃纠党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匄生路,岛中大扰”。当晚,水兵不欲出战者违令上岸,陆兵惟恐海军出走而登舰。8日,岛民与各舰水兵又复哀求放其生路,丁汝昌晓以大义,勉慰固守,并许诺“若十七日( 2 11 )救兵不至,届时自有生路”。9日,丁汝昌亲乘“靖远”舰指挥防战,期间一直坚持站在舰桥上,以求阵亡保住名节而尽早解脱。后“靖远”被南岸日军占据的皂埠嘴炮台大炮击中下沉,毫发未损的丁汝昌又欲与舰共沉,却被水兵救起登岛。10日,陆军兵勇挟统领张文宣往见丁汝昌,水兵亦随之,要求投降。牛永昞和各舰管带踵至,只是相对无言而泣。丁汝昌说:“我知事必出此,然我必先死,断不能坐睹此事。”他命会说华语的炮兵教习德人瑞乃尔(T.H.Schnell)出外安抚士兵,但众人仍喧噪不止。瑞乃尔回报说:“兵心已变,势不可为,不若沉船毁台,徒手降敌较得计。”丁汝昌沉思良久,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舰。但诸将不应,因恐沉舰投降会触怒日本人(注:以上参见《牛(昶昞)刘(含芳)马(复恒)三道会陈海军覆亡禀》,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337339页;《署理北洋大臣王文韶复奏查明丁汝昌等死事情形折》(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三日),《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008),卷35,第27页;李秉衡:《奏遵旨详查丁汝昌等死事情形折》(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初三日),《李秉衡集》,第219页;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中日战争》丛刊,第1册,第71页。)。结果,只有搁浅的“定远”、“靖远”两舰得以炸毁,刘步蟾于是夜吞鸦片自尽。

2 11 是丁汝昌许诺救兵不来“自有生路”的最后期限。当晚,他接到刘含芳派人送来的李鸿章催令冲出的电报,知援兵无期。直到这时,他才想要尝试最后一搏,遂召集海军将领商量突围,但会议得出的结论是:各舰皆受重伤,弹药将尽,港外又布满日军舰艇,无法冲出。而此时岛上的混乱局面已无法控制,水兵陆勇以到期相求,最后发展到兵民万余人哀求活命。丁汝昌几次下令用鱼雷将“镇远”铁甲舰轰沉,以免资敌,但始终无人动手(注:《牛刘马三道会陈海军覆亡禀》,《清末海军史料》,第338页。)。他知军心大势已去,除了兑现放兵民“生路”的诺言,已别无选择。丁汝昌的所谓“生路”,所有人都明白是指投降,但他本人早已表示决不投降,也决不会活着目睹此事。12日上午,“广丙”舰管带程璧光乘“镇北”号炮船将投降书送至日舰“松岛”号。丁汝昌已服鸦片自尽,结束了他59岁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北洋海军成军仅6年多的历史(注:丁汝昌自杀和北洋海军向日军接洽投降的第四天,即 2 15 ,李鸿章电告朝廷,谓据刘含芳电称,有德国军舰自威海来烟台,传言丁汝昌等皆尽难。朝廷为详细了解情况,于 2 18 谕令新署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王文韶确切查复。王即转饬刘含芳详查具复。刘直接向了解内情的威海营务处候选道牛昶昞和北洋海军营务处候选道马复恒作了调查,随后3人联名向王文韶递交一份《会陈海军覆亡禀》,内称:“丁提督见事无转机,对职道牛昶昞等言,只得一身报国,未能拖累万人。乃与马格禄面商,不得已函告倭水师提督伊东云,本意决以死战,至船尽人没而后止。因不忍贻害军民万人之性命。贵军入岛后,中外官兵民人等,不得伤害,应放回乡里等语。派‘广丙’管驾程璧光送往倭提督船。程璧光开船之时,丁提督已与张镇文宣先后仰药,至晚而死。”见《清末海军史料》,第338339页。王文韶根据他们的报告,于 3 9 复奏朝廷。在此之前,有人奏称丁汝昌等死事“情节支离,未敢深信,请旨饬查”,朝廷又令山东巡抚李秉衡就近调查。见《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壬子(初十日),第709710页。但李秉衡并未另行调查,仍完全根据牛昶昞等3人的报告,于 3 28 复奏朝廷。也就是说,丁汝昌在作了乞降安排后自杀的说法,均来自牛、刘、马3人的报告。而朝廷又是根据李秉衡的奏报,于 4 9 发布上谕:“已革海军提督丁汝昌,总统海军始终偾事,前经降旨拿问,获咎甚重,虽此次战败死绥,仍著毋庸议恤。”见《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丙戌(十五日),第751页。牛昶昞、马复恒为事件的当事人,其报告应属直接证据,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利害关系人,为推卸对投降的责任,又有作伪的可能。另据“广甲”舰管轮卢毓英回忆,丁汝昌在事无转机时曾问计于海军军械委员陈恩涛,陈曰外国兵败有情愿输服之例,遂引某国某人有行之者,丁意遂决”,乃于十八日( 2 12 )命陈作降书,令“广丙”管带程璧光乘“镇北”炮船送往日舰,丁于是日夜服毒而亡。见《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第4748页。卢毓英为亲历者,且无需承担投降责任,其回忆又非有目的之作,所述应该比较客观。惟其并非北洋海军核心圈中人,所记事件经过究系目击还是耳闻,直接关系到准确性问题,故在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只能作为旁证。至于说法全相反的记述,即说投降书为丁汝昌自杀后别人伪托他的名义所作者,亦为数不少,但均属来自传闻的间接证据,仅此不足以立论。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北洋海军投降是经丁汝昌同意的,但丁本人没有投降。)。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也以中国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如果没有甲午战争,大清王朝还会继续沉醉在“同光中兴”的幻梦之中,北洋海军依然是国人心目中的一支强大舰队,丁汝昌也一定会在海军提督任上有个圆满的结局。但战争最终还是爆发了,虚幻的“中兴王朝”在无情的战争中漏洞百出,各种弊病暴露无遗,最引以为骄傲的北洋海军连遭败绩直至最后覆灭,竟然连一艘日舰都未击沉。时人纷纷指责丁汝昌怯懦无能,却不能理解他所受到的种种制约,更没有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根本就不存在胜任海军统帅的人才。历史让一个并不称职的海军提督担起了他无法承受的重任,最终被彻底压垮,以自杀结束了他的军人生涯。但这绝不仅仅是丁汝昌的个人悲剧。

 

 

(资料来源:《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