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汇文
年少争传张二奎”——张二奎卒年考略
年少争传张二奎”——张二奎卒年考略

 

在京剧老生最早的三大流派创始人中,程长庚、余三胜均系科班出身,惟独“奎派”(即“京派”)领袖张二奎始于票友,因其曾居石头胡同,又成为宣南名票。他起步晚,成名快,有“年少争传张二奎”之誉。[①]

张二奎,原名士元,又名胜奎,号子英,祖籍河北衡水(一说安徽人,一说浙江人),自幼长于北京。二奎家世业儒,其兄大奎以诸生任某部录事。二奎幼入私塾,然其心不在学而在戏。“凡剧中之状况情节,善于记忆,别具慧心”[②],因此,具有“非常之艺,又复而美如冠玉,气象堂堂,举之庄重,扮为帝王,堪称古今独步”[③]。他的嗓音洪亮动听,经过数年的努力,终成票界一号。

二奎24岁时,在位列“四大徽班”的和春班友情客串,粉墨登场,连演《取成都》、《捉放曹》、《打金枝》,深得广大观众的赞赏,“博得非常之好评![④]其时,在“四大徽班”的另外三班中,程长庚主三庆,名满京都,四喜、春台也各有其挑大梁之名角,独和春没有出色的演员,收入颇差,更谈不上与以上三班竞争了。班主亲见二奎“具有非常之才能”,认为欲挽和春之劣势,重新振作本班,二奎是最佳人选,于是,他多次恳请二奎“下海”,作和春班的领衔主演,做一名专职演员。二奎感到自己虽然一炮而红,得到观众的赞许,但世代书香,长兄又在朝供职,这种情况下“下海”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因此,他拒绝了班主的劝请。然而,班主却求贤之心愈切,二奎不得已,答应了班主的请求,但必须隐名客串。

为拯和春班的危局,张二奎以宣南名票的身分再次出现在和春班的戏台上,于是又引起了轰动,不到十天的演出,已使二奎之名誉满京师,当时二奎仍无“下海”之心,可是,一场大祸悄然而至,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二奎兄大奎的同僚,有好事者,将二奎在和春演出之事密告上官,大奎由此丢官罢职。对此,二奎深感内疚,同时,大奎的去职也使家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二奎清楚,家境本不宽裕,今后一家人将如何生活?“然事已至此,无可如何,遂愈下决心,投身剧界,以赡养一家”。于是,他正式在和春班挂牌公演。此后,和春班班主病逝,班内演职员公推二奎为班主。二奎复自立班社,名其班曰双奎,与三庆、四喜、春台同是京剧诞生未久的最有影响的班社。其间,他还应邀参加过四喜班的演出。

张二奎气宇轩昂,举止庄重,颇有书卷气,最擅长演王帽戏,“其《打金枝》‘金乌东升’一段,俨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气概。盖仪表既英伟,而喉音嘹亮,又复高唱人云。张剧西皮调为多,板眼极迟缓,宗之者目为奎派。迄今五六十年,奎派犹相沿不绝,可谓能自辟风气者矣。”[⑤]其代表剧目还有《上天台》、《天水关》、《金水桥》、《回龙阁》、《黄鹤楼》、《开山府》、《五雷阵》、《问樵闹府》、《取荥阳》、《四郎探母》、《断臂说书》、《清官册》、《南天门》、《桑园会》等多出,“皆独出冠时,观之令人神往”[⑥]

 在演出这些剧目时,二奎的唱腔同他的扮相一样,给人以深刻印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奎派”。他的唱朴实无华,平正大方,非噪声,非艳声,揉进京韵京音,非常受听,‘‘其一种一往直前之气,较程长庚更甚![⑦]例如,二奎“尝连演四天《骂曹》,座不为减。‘罢罢罢,暂息我的心头火’句,行腔运句,最称拿手。程长庚尝来观剧,谓曰:‘不仅唱得好,四面都好看。’盖二奎气象华贵,扮须生最美观”[⑧]。不仅如此,二奎扮演的有关帝王剧目也程大老板远不及也。

二奎自幼入学,天资聪敏,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被迫“下海”后,他充分运用这一有利条件,亲自编写了连台本戏《彭公案》、清装戏《永庆升平》,又将昆曲《问樵闹府》改变成皮黄本,流传至今,成为京剧谭派等流派的看家戏。针对四喜班红极一时的拿手戏《雁门关》,二奎自编自演了奎派剧目《四郎探母》,时至今日,久演不衰,成为逢节必演,名家合作,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经典剧目。

综上所述,二奎作为一名职业演员不仅称职,而且出类拔萃,因此他才能与程长庚、余三胜在京师舞台上鼎足而三,并被时人称之为“老生三鼎甲”、“老生三杰”。张二奎则独有“剧界状元”之誉,被梨园行公推为精忠庙会首。

“四喜来个张二奎,三庆长庚皱皱眉,和春段二不上座,急的三胜唱两回”[⑨]。这首诗真实记录了程、余、张等人的竞争和张二奎的名气一度超过程、余的实际状况。

张二奎成名之后,曾迁居到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忠恕里,其堂号“忠恕堂”即由此得名。二奎的弟子中,以杨月楼、俞菊笙最为著名。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誉。杨月楼10岁时,在天桥打把式卖艺,被二奎看中。他体态魁梧,身手灵活,聪明刻苦,二奎倾其艺授之。杨月楼全面继承了“奎派”,复深得程长庚的赏识,他兼学“程派”,继任三庆班班主,毕生报答大老板的“知遇之恩”,位列《同光十三绝》。俞菊笙则开创了京剧武生中的“俞派”,名振京师。俞派讲究稳、准、狠和剽悍勇猛,对武生行的颇多贡献。武生唱大轴,自俞菊笙始。与梅兰芳、余叔岩并列为京剧“三大贤”的武生宗师杨小楼(杨月楼之子)就是俞菊笙的传人。此外,由清人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的名画中,老生名家共计四位,除大老板程长庚之外,张胜奎、卢胜奎、杨月楼均艺宗“奎派”,可见,张二奎亲创的“奎派”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上述史实对于加深理解“年少争传张二奎”和“急的三胜唱两回”是很有帮助的。

可是,这样一位为京剧艺术做出了卓著贡献的表演艺术家却在卒年等问题上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张二奎“卒于咸丰十年(1860)”。这是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在事关张二奎的中外著作中通行至今的提法。例如:日本人波多野乾一著《京剧二百年之历史》、徐慕云著《梨园影事》、天柱外史著《皖优谱》等九种著作。其中,《中国京剧史》(上卷)、《京剧流派》、《宣南文化便览》等著作还讲述了张二奎之死与其母病逝有关,大意是:二奎之母逝世后,二奎为其母发丧办事过于排场,有违清制,于是,定罪发配。路经通州时,又被本地官员强迫演出,二奎悲愤难平,一病不起,在通州悄然辞世。上述著者指出:张二奎辞世之年是咸丰十年(1860)

笔者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昇平署档案》和其它相关史料,认为有关张二奎逝世的“咸丰十年说”是不准确的。

 首先,张二奎于同治二年(1863)还在任精忠庙会首,并因当时的花旦演员刘宝芸(原名宝鏊)与户部右侍郎宝箋同名而受到传谕。关于以上内容的具体情况是:“公历一八六三年同治二年癸亥花衫佩香堂刘宝芸,号佩卿,原名宝鑾。于本年经山西道监察御史吕鼎章奏参,优伶与朝廷卿贰大员、现任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上行走宝鎏同名,请旨谕令该管内务府大臣、东阁大学士瑞常等饬令堂郎中嵩林,传谕庙首张二奎、张子玖、程长庚、王兰风等将宝鎏改名为宝芸。后军机处交片有载改御史所奏究属非是,着传旨严行申饬。宝箋后三次拜相,官至太傅武英殿大学士,谥文靖,人祀贤良祠,国史有传。此退庵居士所记也。”[⑩]

其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同治三年(1864)的《双奎昆腔班花名册》,正文第一页第一行写有“复出双奎班首事人张士元叩”[11]。笔者在前文已做介绍,张士元即是张二奎的原名。在昇平署的例行公事中,艺人们在署名时均用自己的本名,如程长庚即署程椿,刘赶三即写刘宝山等等。

这份《花名册》为折页式,共五折页,红纸楷书,长235厘米,宽约11厘米,首页写有‘‘花名”,正文内包括自“老生行”至“场面”的64名演职员,名宿张胜奎、黄三雄及白如意、浦阿四等均在其内,折页外侧写有“同治三年”四字。张胜奎、黄三雄等人的传记均说明他们在同治三年曾加盟双奎班。

其三,同治三年十二月,张二奎、程长庚分别出具双奎昆班《并无旗人、不法人在班演唱甘结并会首加结》[12]原档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昇平署档案》的一个档案袋内存放,有关此二件的全文如下:

 

具结人,奴才张士元,今复出双奎昆腔班,所有在班角色俱系大兴县民人,并无别班邀来角色,亦无来路不明不法之人,以及旗人在班演唱,自挂牌以后,如犯有前项情弊,有奴才张士元情甘领罪,叩乞大人台下,恩准挂牌演唱,众奴才得食糊口,则感戴洪慈无极矣。

同治三年十二月日复出双奎班领班奴才张士元

具加结人、会首奴才程椿等,今据奴才张士元报称:复出双奎昆腔戏班,所有在班角色俱系大兴县民人,并无别班邀来角色,亦无来路不明不法之人,以及旗人在班演唱,自挂牌后,如犯有前项情弊,有奴才张士元情甘领罪等情,报称前来,奴才程椿等曾向伊下处查明,均与所报相符,理合出具加结,呈明大人台下,恩准伊等挂牌演唱,实为德便,所具加结是宴。

同治三年十二月 日 具加结人会首

奴才程椿 刘宝山 周启元

 

其四,在昇平署档案的“请安折”中,其共同之处首先是首页正中有一个镶着白边的小红方块纸,上书一个“禀”字。另有大、小两种之分,同治三年十二月的《双奎昆腔班请安折》属于后者,长24厘米,宽9厘米,四折页。该《请安折》的全文是“复出双奎班领班奴才张士元叩请大人万福金安”[13]

 其五,值得注意的是,在装有张二奎的“具结”和“会首加结”的档案袋内,有一“目录”,在标明同治三年十二月下写有“双奎昆腔班飞(笔者按:原件原为双奎昆腔班五字在上,以下则竖写并排)甘结、花名册、请安折、会首加结”。本档案袋内的《花名册》和《请安折》在另外的二处发现,即上文的其一和其四,它们虽未写明月份,但从其行文内容分析,应是此“目录”名下的档案原件。

综上所述,可知:以上四件事关张二奎的档案均出自同治三年十二月。这里,不仅有张二奎作为“复出双奎昆腔班领班人”或“首事人”呈上的《甘结》、《请安折》和《花名册》,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程长庚、刘赶三等精忠庙会首为他出具的担保,即《加结》。这就充分说明,张二奎在咸丰十年后的三至四年间还在世,并且,还在为双奎班的复出而奔忙,其中包括组班、具结等等。那么,同治三年伴花斋在《都门杂诛》中写的“二奎今日已沦亡”又该怎样理解呢?

按照中西历对照,同治三年十二月的一、二、三日是公历1864年的12293031日,而同年的十二月四日一一二十九日(是年十二月为二十九天),则是公历1865年的11日至26日,这样,张二奎的逝世之年月就逐渐清楚了,依照农历,是同治三年十二月;依照公历,应是在18641229日一一1865126曰之间。二奎属突发病辞世的可能性很大,否则,便不好理解他为什么还有能力为重组双奎班忙碌了,看来,二奎的死因也与“咸丰十年说”所提到的情况出现了不同。

张二奎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24岁时,即道光十八年(1838)前后成名。此后,他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这些青年人心目中的偶像。“年少争传张二奎”,说明了他拥有属于自己的青年观众和追星族。从嘉庆十九年出生到同治三年逝世,张二奎享年51岁。那时,他正值艺术上的大好年华,实在可惜!

《辞海》19808月版认为张二奎“卒于同治二年(863)年以后”。《中国大百科全书》19838月出版的《戏曲曲艺卷》提出张二奎卒于1864年。以上二说虽已接近事实,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张二奎“卒于咸丰十年”之说继续出现在有关著作中。同时,因辞书体例等要求也未能说明各说之因及其简略史料。这样通过研究清代档案和官私史著,进而明确张二奎的准确卒年便有其必要了。

 张二奎辞世之后,精忠庙会首“程椿等谨禀:据双奎班领班奴才王允和、曹法林报称双奎班已散,恐大人台下传唤,理合禀闻”[14]。是时,余三胜已年过花甲,由于身体等原因,也“由来没准常”了,因此,“若向词场推巨擘,个中还让四箴堂”[15]。四箴堂即程长庚的堂号,程在贴戏时必写“四箴堂程”。到了同治五年(1866),也就是张二奎逝世的后二年,余三胜病逝。“老生前三杰”只剩下程长庚这“一杰”独领剧坛了,这是不是沈容圃老先生在绘制《同光十三绝》时没有将张二奎、余三胜入画的原因呢?既然艺宗“奎派”的三位名家都能入画,那么“前三杰”中的张、余二公也理应收入此长卷,此乃情理之事。

 



[①] 杨静亭:<都门杂诛》,《词场门.黄腔》。

[②] []波多野乾一著,鹿原学人译:《京剧二百年之历史》第一章《老生》,第二节《奎派鼻祖张 二奎》。

[③] ③徐慕云:《梨园影事.张二奎》。

[④] []波多野乾一著,鹿原学人译:《京剧二百年之历史》第一章《老生》,第二节《奎派鼻祖张 二奎》。

[⑤] 吴焘:<梨园旧话》。

[⑥] 吴焘:<梨园旧话》。

[⑦] []波多野乾一著,鹿原学人译:《京剧二百年之历史》第一章《老生》,第二节《奎派鼻祖张 二奎》。

[⑧]  <古今中外论长庚》,《鼻祖.剧神:七、师友传人》。

[⑨]  <中国京剧史》第三编《传记()》,第三节《张二奎》。

[⑩] 周明泰:(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昇平署档案》,字1871号《双奎昆腔班花名册》。

[1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昇平署档案》,字1831<双奎昆班出具并无旗人不法人在班演唱甘结并会首 加结》。

[1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昇平署档案》,字1909号《双奎昆腔班请安折》。

[1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昇平署档案》,字1821号《精忠庙会首程椿报双奎班已散禀》。

[15] 杨静亭:<都门杂诛》,《词场门.黄腔》。

 

 

 

资料来源:《清史论集-庆贺王锺翰教授九十华诞》,朱诚如主编,紫禁城出版社。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