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清在明末清初是个很有名气的人物。
他在崇祯年间做到山东总兵,明亡前一天晋封东平伯。清兵入关后,他在弘光朝作为这个政权军事柱石的江北四镇之一、淮海镇统帅,晋封东平侯,开藩置幕,统军干政,渔利虐民,杀人越货,很有点“固一世之枭雄也”的气概。
但是,他这样官高爵显,是否戎马经年,奇功屡建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除了在山东黄县参加过击败东逃的孔有德叛军的战事,有二、三次击败或阻挡入关抢掠的清军外,一生在战争的舞台上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演,可以说,他在军事方面本质上是怯懦的、平庸的。崇祯五年(1632年)冬、六年(1633年)春,明军围困登州(今山东蓬莱)叛军,刘泽清被“派守登州水门”。水门是叛军突围航海交通后金唯一可走的门户、军事要害,因而在政治上有重大意义。刘泽清表现如何呢?“泽清虽桀骜,而缩朒不敢近贼一步,又不谙火器,孔有德从水门出入如家,皆泽清之罪也。”[1]十四年(1641年)底,刘泽清奉调镇压梁山寿张集李青山起义,他在乘李青山率众外出时袭破寿张集,而没有捕获起义主要领袖后,勾结援剿禁旅太监刘元斌,将别部明军生擒李青山等人掠为己功。[2]十五年(1642)八月,他又奉调援被李自成起义军长期围困的开封。从政治上说,他开始很想在援汴之役中有所表现,因此率部三千人渡河作战,立营于开封城北黄河南岸。他认为,“以五千人渡河,依河为营,引水环之,以次列营,直达大堤,筑甬道以转饷,则汴可持久。贼兵已老,可一战走也”。[3]但是,从军事上说,刘泽清的战术犯了两个明显的重大错误:起义军拥有火炮,使明军无法坚守营地以待对方师老;背水为营,先失地利。果然,农民起义军精骑进击,大炮三面环轰,“援兵中伤甚多,相争抢舟,……以致全营混乱,溺死无数。”[4]刘泽清被迫撤退。在这些事例中刘泽清的怯懦和平庸不是表现得非常明显吗?其实督师史可法对这一点也是非常了解的,曾承认“此人之无能,法亦深悉”。[5]
那么,刘泽清凭什么爬上了高位呢?有个人的原因。刘泽清虽在军事上无能,但在窥察形势、钻营门路方面却很有特长。当然,最根本的是,明末的政治腐败,提供了许多机会,使一些武人飞黄腾达起来,把一些平凡甚至庸碌的分子造成权势很大的人物。这是刘泽清的个人特长得以发生作用的条件。刘泽清在明军中刚露头,就懂得依草附木,结党营私。他投靠东林,交结名流,与复社张溥、陈子龙等都有往来,在一部分官员中引起好感。他牢牢守住乡土的地盘,从崇祯初年前后任山东都司佥书开始,始终只在山东及其邻近地区作战。崇祯七年(1634年)他被征调移镇河南彰德(今安阳市)、八月改调延绥东路、十一年(1638年)春天前后调任通州(今北京市通县)总兵、十七年(1644年)二月再调彰德、三月又调真定(今河北正定),他或擅离,或拒赴,或托病,总之,龙不离于渊。地缘的和血缘的封建关系给他很大的保护力,使他最终造成一个事实上的土霸王。没有全局的大转变,任何当权者都不能不重视他的存在,都无法动摇他的地位。他利用明末腐败政治和激烈战争进行活动,真是如鱼得水。崇祯十二年(1639年)六月以后,他离开通州总兵任,住“在临清,虽充总兵官,实无事权”,[6]于是他乘十四年(1461年)二月周延儒再起为大学士的机会,针对周延儒为人贪鄙的特点,进行巴结、贿赂,果然奏效,被重新起用。后来,他掠夺擒获李青山的功劳,又拉权势很大的太监刘元斌同伙,使他的勾当格外保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非常重视保存实力。明朝传统重文轻武。但末期斗争激烈、战火纷飞的时候,情况就有些变化,有武力就有重要性。刘泽清很懂得这一点,除用固守乡土的方法保存实力外,他绝对避免那种自投罗网的、会毁灭自己的硬仗。尽管他在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如火如荼的年代领兵作战,但他从没有在这个战场上为明朝统治阶级立过什么功。在援汴之役中稍受挫折,他就匆忙缩回北岸,“督师逍遥河上而已”。[7]后来,李自成起义军进军京师,明廷指名征调他勤王,“刘泽清不奉命不到”。[8]明朝灭亡以后,他完整地保存着实力,但并不准备起兵兴灭继绝,而是避开农民军南下锐利的兵锋,大掠临清,南逃淮安、扬州。他在江淮间站稳了脚跟,弘光靠他和其他人的兵力登基,马士英靠他们的兵力掌权,史可法明知他“无能”,也要“聊借其兵力”,做“收复”的梦。[9]高层的当权者们既要依靠兵力击败政敌,击败起义的被剥削阶级,击败企图统治全国的少数民族贵族,掌握兵力的人如刘泽清之流就必然踞地称雄,发财致富,加官晋爵。
二
刘泽清为人阴恨、惨毒、跋扈、贪婪。
崇祯末他在曹州(今山东荷泽)时就广置田产,“郡中田宅甲于他省”。[10]自山东南逃时他纵兵在扬州、瓜步(今江苏六合南、长江北岸)间大掠,“杀人无算”,[11]又在淮安“抢掠村落一空”。[12]他还在淮安设榷关,征船税,立团牌,起柴抽,丈海荡,行小盐,变更渔利。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他开府淮安,从秋天开始他大力营造藩府,利用原大河卫并拆毁数百户民房,几千夫役,没日没夜兴工,“日费千金”,[13]建成类似王府的“甲第一区,门馆壮丽,曲渠高甍,剑卫骈列”。[14]他的生活淫靡,曾蓄美妓冬儿教姬侍四十余人,在淮安更加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日拥四方卤获良家子美好者,杂诸倡,纵声伎为乐”。[15]
他看中幕下一书佐妻子美色,公然杀夫谋妻。他杀害过因传玩、讥刺他的姬妾锦鞋的士子十余人,因嫌隙而派人拦路暗杀他的表兄。崇祯十七年三月,他因痛恨严厉弹劾他的兵科给事中韩如愈,派人刺杀,剖腹剐心。他又行刺侍郎蒋拱辰、宏光朝左都御史刘宗周,都没有得逞。为了掩饰自己一度主张拥戴潞王继统的事实,他在福王即位后准备杀人灭口,杀死自己一个幕僚,幸幕僚机灵,没有遭到毒手。部将刘孔和瞧不起他做的诗,说了一句带贬意的笑话,他就将孔和斩首,“所部二千人汹汹不服,令别将檄斩之,无一人存者”。[16]
有两件事对说明刘泽清的品性是非常典型的例证:
他曾蓄养两猿,呼名即到。一天,他欢宴一位故人子,用金瓯斟酒,呼猿跪献客人。客人因猿形象狰狞而不敢接。“泽清笑曰:君怖耶?”他竟命取一囚犯当场扑死阶下,取死人脑髓、心肝,放在瓯中,兑上酒,交猿捧给他吃喝,“颜色自若”。[17]
他同山东总兵丘磊有宿怨,南下过安东(今江苏涟水)时又被丘磊掠去部分辎重。他因怀恨就诬告丘磊私通清朝,并于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在安东突然把丘磊逮捕,关进淮安监狱。他一面虚情假意地去探监,“饮馔丰美,把臂呜咽,且谕狱卒小心承值,会当书疏请丘磊复职”[18]。一面蒙骗弘光朝廷和史可法,使丘磊蒙冤奉旨自尽。
可见,刘泽清双手血腥,罪恶累累。这样一个人完全是腐朽、残暴的封建制度的人格化,是行将被消灭的明朝军队的典型代表。这个人物的一生值得研究。因为从中可以看到处在激烈动荡中的明末社会的部分面貌,并且有助于理解封建专政机器的某些性质和特点。
三
关于刘泽清的生年,至今没有找到明确的记载。但是,他的生年关系他生活的时代和早期的活动,仍然与必要搞清楚。可供推论他生年的线索,是夏完淳的一段话。夏完淳记述:“刘泽清……对客常曰:‘我二十一投笔,三十一登坛,四十一裂土。’”[19]崇祯五年(1632年)十一月,他已加总兵衔。[20]六年(1633年)二月明军克登州以后,他正式迁总兵。十二月,他又叙功加左都督(或右都督)。[21]所以“登坛”挂帅在崇祯六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他封东平伯。所以“裂土”封爵在崇祯十七年。如崇祯六年他三十一岁,由此上推,他应生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到崇祯十七年三月他四十一岁余,颇为吻合。夏完淳又说:“东平之母贾,东平进侯时值八秩初度”。[22]泽清封侯在封伯当年岁暮,则贾氏三十八岁时诞育泽清,也是合乎情理的。
他的早年经历中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
他字“鹤洲,曹州人。天启中户书郭允厚家奴也。后充本州捕盗弓手”。[23]郭允厚,曹州民籍,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天启六年(1626年)七月任户部尚书,累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曾进颂珰四十疏,请给魏忠贤庄田、禄米等项,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以阉党免官。[24]这样一个势焰很高的官宦人家有许多家奴,在当时是很平常的。问题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使他得以被放为凡人?又在什么时候他得充地方快役?这些都不清楚。
他的早期活动中最令人感兴趣的事情之一,是他同闻香教的关系。当他充本州捕盗弓手的同时,他又“数通盗”。[25]通什么“盗”呢?张岱曾记载他在崇祯五年参加讨伐登、莱叛军之役以前的一些经历。说他“守东平,弃城走。督府移檄捕之。泽清急归曹,号召曹濮之贼,托以复战为辞,横招卫人朱秉南,欲先杀巡道,索曹、郓诸县数千金”。[26]刘泽清在急需时为什么能号召“曹濮之贼”和“朱秉南”呢?这说明他早就同他们有联系,并且他对他们有重大影响。但他们是些什么人呢?据郑廉记述:崇祯二年(1629年),河南“睢州人朱炳南谋作乱”。“炳南,山东腾寇余孽也。初附妖人徐鸿儒为乱。鸿儒平。渡河走睢州,张染色肆以自给。未几,以资雄于闾里间。其不逞之徒阴与往来者日益众,遂谋作乱。梁宋奸民多应之。”[27]可见,“曹濮之贼”和朱秉南是徐鸿儒余部,都是闻香教徒。但是,他同他们在什么年代建立了什么性质的联系,他有什么具体活动,他是作为捕盗弓手被他们所收买还是作为闻香教徒打入捕盗队伍,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岱说,刘泽清先“从黔抚王三善得官,督府刘沧屿授以总兵剳付,遂与督府抗,不受命,……”[28]王三善,河南永城民籍,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至四年(1624年)正月巡抚贵州。刘泽清二十一岁投笔从戎,应为天启三年(1623年),时间吻合。但他为什么会远投贵州?张岱的记载目前又没有旁证,所以也不清楚。
四
刘泽清降清后,被解除兵柄,“恩养”在京。多尔衮赐他侍女二人。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清廷封他三等子爵。不久,他就被揭发勾连曹县李洪基、李化鲸起义,住宅被监视。九月二十日,家婢陈桂越墙而出,首告“家主刘泽清与贼通谋八月十五日贼从外、家主从内约反。贼曾写书来”。刘泽清也有复书。复书发出六、七日后,住宅遭看守。次夜,刘泽清将书焚毁灭迹。这些事情“婢子项咬儿亦知”。项咬儿证实“约反之事”,说“焚贼书之事我未曾见,但闻人说烧古书”。还有人说,刘泽清说过:“清国不会用人,国运不久了。”他还对李化鲸说:“八月十五日我从京中起手,尔等外边亦于是日举事”。[29]济尔哈朗在镇压了李洪基、李化鲸起义后,于十月初六日疏报:“讯其作乱之由,皆又刘泽清曾致书李化鲸,鼓惑贼众,倡谋举事,许以内应”。[30]十月十九日,奉上谕内院、六部、九卿会审,刘泽清拒不承认,并说没有烧什么“贼书”,烧的是明朝诰命。清朝将他凌迟处死。
现在看来,刘泽清可能对清朝心怀怨望,并说过一些不满的话。但所谓通谋约反的案件却存在许多可疑之处。
刘泽清在军事上虽是庸才,但多年领兵,说他想用少数家丁与曹县一股不大的起义军里应外合,推翻清朝,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刘泽清是怯懦的、畏缩的。《明史》也说他“性恇怯,怀私观望”。[31]他不是冒险尝试、孤注一掷的人。轻率搞叛乱也同他的性格不合。
通谋约反问题的重要揭发者之一是刘泽清的家婢陈桂。据谈迁说:“泽清降燕,……而摄政王赐侍女二人,……居久之,内一人告变”。[32]这个告变的侍女应即家婢陈桂。显然,这样的侍女就是预先埋伏在刘泽清身边的负有特殊政治使命的人物。他们告变的可信程度是极可怀疑的。
最重要的是,通谋约反始终只有人证,没有任何物证。人证除首告外,还有旁人的口供。但口供经常是酷刑的产物。唯一可作物证的是起义者与刘泽清往来的书信。据陈桂首告,起义者来信被刘泽清焚毁,项咬儿可证。但项咬儿说并没有看见。而刘泽清说是烧明朝诰命反倒可信,合乎情理。至于刘泽清去信,据说有的失落了,有的没有失落,但济尔哈朗片纸只字也没有掳获。可见这些书信完全可能是空中楼阁。
由于这个案件疑点很多,当时已有人不相信朝廷公布的案情。顾炎武认为,“故侯多嫌猜,黄金为祸胎。”[33]清廷觊觎刘泽清的财富,他过去又数敌太多,招来了他的杀身之祸。值得注意的是,乾隆钦定《明史》也不理会祖宗朝定的案件,只笼统地说,“大清恶其反复, 磔诛之。”[34]这些都是耐人寻味的。
研究刘泽清之死的疑案,不是为刘泽清之流平反伸冤,而是通过揭露历史真相,可以透视清廷对投降明将的政策。这些将另外作文阐述。
(资料来源:《清史研究通讯》1985年第1期)
[1] 张岱:《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八《黄得功列传附刘泽清》,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7页。
[2]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九,《裂眦寄》。刘泽清后因滥叙战功,受到韩如愈等弹劾,说明赵吉士的记载较确切。
[3] 彭孙贻:《流寇志》卷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
[4] 白愚:《汴围湿襟录》卷下,《第三围援师失利。》
[5]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第六,中华书局1957年版上册第137页。
[6] 叶梦珠《阅世编》卷十,记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7] 周在浚:《大梁守城记》。
[8] 李长祥:《天问阁集》卷上,《甲申廷臣传吴麟征》。
[9]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第六,中华书局1957年版上册第137页。
[10] 宋起凤:《稗说》卷二,《刘泽清》。
[11] 夏允彝:《幸存录》。
[12]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之一,《刘泽清》,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31页。
[13] 谈迁:《国榷》卷百三,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六册,第6146页。
[14] 谈迁:《北游录》,《纪程》癸巳,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页。
[15] 宋起凤:《稗说》卷二,《刘泽清》。
[16]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之一,《刘泽清》,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31页。
[17] 《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刘泽清》,中华书局标点本,第7700—7708页。
[18] 应延吉:《青燐屑》,卷上。
[19] 夏完淳:《续幸存录》,《南都杂志》。
[20] 参见《监视登岛太监吕直题本》,载《明清史料》甲编,第8本,第773页。
[21] 参见《明史》本传,并见徐鼒:《小腆纪传》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七,《逆臣》一,《刘泽清》,中华书局1985年版,下册,第728—729页。
[22] 夏完淳:《续幸存录》,《南都杂志》。
[23] 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页。
[24] 郭允厚,《明史》无传。参见《明史》卷一百十二,《表》第十三,《七卿年表》二,标点本第3494—3496页;李逊之:《三朝野记》卷五,《天启朝纪事》,《崇祯朝纪事》。
[25] 宋起凤:《稗说》卷二,《刘泽清》。
[26] 张岱:《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八《黄得功列传附刘泽清》,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7页。
[27] 郑廉:《豫变纪略》卷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3—24页。
[28] 张岱:《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八《黄得功列传附刘泽清》,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7页。
[29] 《刑部残题稿》,载《明清史料》丙编,第7本,第698页。
[30] 《清世祖实录》卷之四十,顺治五年十月丁酉。
[31] 《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刘泽清》,中华书局标点本,第700—7708页。
[32] 谈迁《北游录》,《纪邮》下《乙未》,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0页。
[33] 顾炎武:《顾学林诗文集》,《亭林诗集》卷之二,《淮东》,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7页。
[34] 《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刘泽清》,中华书局标点本,第700—77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