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兵不血刃
  • 拼音:bīng bù xuè rèn
  • 解释: 兵:兵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不战而胜、所向披靡
  • 反义词: 血流成河、血流飘杵
  • 例子: 兵不血刃,就平了广西省多年的乱党。(清 张春帆《宦海》第七回)
  • 用法: 兵不血刃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 结构: 紧缩式成语
  • 典故: 陶侃是东晋时的名将。他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成人后虽很有才干,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在县城里当一名小吏,维持全家的生活。直到四十多岁时,由于名士范逵的推荐,他才被荆州刺史刘弘召到郡里,担任督邮和主簿等职。 公元305年,右将军陈敏拥兵作乱,派兄弟陈恢率军攻打武昌。刘弘任命陶侃为江夏太守,领兵迎敌。陶侃初次领兵,便表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击败了进犯武昌的陈恢,并和朝廷派出的军队一起,平定了陈敏的叛乱。 不久,陶侃因功升迁为龙骧将军、武昌太守。随后,他又受朝廷派遣,南征北战,因战功被封为柴桑侯。 后来,陶侃又调任广州刺史、交州刺史等职。在交州刺史任上,他听说屯骑校尉郭默在江州因为泄私愤而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并伪造诏书,诬陷刘胤谋反;而宰相王导知道郭默武艺高强,怕朝廷无力惩处他,竟不但不惩处他,反而任命他为西中郎将、江州刺史,以示安抚。 陶侃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出兵讨伐郭默。同时,他还写信给王导,说:郭默杀害了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做州官;如果他杀了宰相,难道就任命他做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陶侃的信,感到陶侃说得很有理,便派陶侃率军讨伐郭默。 郭默闻讯,知道自己不是陶侃的对手,便想率军逃离江州。但陶侃用兵神速,郭默还没来得及逃离江州,陶侃的大军便已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的部将宋侯也知道郭默必败,便趁郭默不备,将他逮住,向陶侃投降。就这样,陶侃凭着自己的威名,兵不血刃地平定了郭默的叛乱,又立下了一个大功。 由于陶侃屡建战功,晋成帝下诏封陶侃为大将军;他死后,又被朝廷追赠为大司马。 后来,兵不血刃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没有经过战斗就取得胜利。 成语出自:《晋书陶侃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