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不遗余力
  • 拼音:bù yí yú lì
  • 解释: 遗:保留;余力:剩余的力量。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全力以赴、倾巢而出
  • 反义词: 三心二意、留有余地
  • 例子: 委员和事,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不遗余力。(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回)
  • 用法: 不遗余力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全力以赴。
  • 结构: 动宾式成语
  • 典故: 战国的时候,诸侯各国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经常打来打去。其中,以秦国实力最强。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举进攻赵国。赵王拜廉颇为将,与秦军作战。不料,赵军连战连败,还损失了一名都尉。赵王见秦军势强,不由十分恐慌,连忙召来虞卿和楼昌商量,对他们说:寡人决定与秦兵决一死战,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没有用啦。我看还是派使者去向秦国求和吧!楼昌无可奈何地摇头说。 虞卿却说:我主张停战,但不主张求和。秦国这次攻打赵国动用了几十万兵力,可谓是不遗余力。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打败赵国,不会接受讲和的。依臣之见,我们应该派使者带贵重的礼物去向楚、魏求援;秦国以为楚、魏和我们赵国联手对付他们,肯定会害怕。到时候我们再去议和,才会成功。 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仍然派使者去向秦军议和。秦王接待了使者。消息传来,赵王很高兴。但虞卿却认为秦国见楚、魏、赵三国没有联合,必定会继续进攻。 果然不出虞卿所料,秦军一路势如破竹,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后来,秦国因力量不济,暂时从邯郸撤退,但是提出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作为议和的条件。赵王知道后,召集群臣商议,有些大臣主张接受秦国的条件。而虞卿却说:大王您看秦军现在退兵,是因为久攻不下,士兵劳累呢?还是出于爱护赵国之心呢? 秦国攻赵不遗余力,怎么会爱护呢?赵王说。 对!虞卿说:既然秦国已经无力再战,而您却白白送给他们六座城池。那样的话,秦国增强了实力,还是会进攻赵国的。 赵王认为虞卿讲得很有道理,就派他去和齐、韩、魏三国联盟,共同抵抗秦兵。这样一来,秦国果然主动派使者来与赵国议和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遗余力这个成语,指把全部力量都使了出来。 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