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大公无私 拼音: dà gōng wú sī 解释: 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出处: 清 龚自珍《论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大公无私也已。”色彩: 褒义成语年代: 近代成语近义词: 舍己为公、铁面无私反义词: 假公济私、自私自利、利欲熏心例子: 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着一个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心怀。(郭沫若《屈原》第一幕)用法: 大公无私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歌颂人的品德。结构: 联合式成语典故: 晋平公在位时,南阳县缺少个县令,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 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 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而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 于是平公派解狐前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热烈拥护。 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祁黄羊说:祁午合适。 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 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祁黄羊坦然作答。 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 孔子听了这两件事,感慨道: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后来,大公无私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心为公,毫无私心。 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去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