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当头棒喝 拼音: dāng tóu bàng hè 解释: 当头:迎头;喝:大声喊叫。原是佛教用语。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以考验对方的领悟程度。现在泛指使人震动和醒悟的猛烈手段。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黄檗运禅师法嗣 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色彩: 中性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晨钟暮鼓、当头一棒反义词: 例子: 我们应该当头棒喝那些不法分子,立即停止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用法: 当头棒喝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多用于书面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典故: 古时候,有一个叫黄檗的和尚,他对佛法极有研究,远近闻名。 不少人慕名前来向他求教佛法,有的听了他的佛法讲座,甚至愿意剃度为僧,皈依佛门,做他的弟子。 但是,黄檗有一个古怪的脾气,每当接纳一个新的弟子,他常常不问情由地当头一棒,并大喝一声,要对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他对佛法的诚心和领会的程度。 有一次,他又接纳了一名新的弟子,法名临济。临济去向黄檗请教有关的佛学理论,但黄檗不作回答,却当头给了临济一棒。 临济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又问了一遍,谁知又挨了一棒。这样问了三次,临济连挨了三棒。 临济在当头棒喝之下似乎有所醒悟,便不再问,回去自己苦心研究,后来终于弄明白了佛法的真谛。 当头棒喝这一成语,原意是指棒打喝斥能使人从迷妄中猛醒。后用来泛指用比较激烈的手段和方法,使人觉悟,也比喻给人以严重警告。 成语出自:《景德传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