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多难兴邦 拼音: duō nàn xīng bāng 解释: 邦:国家。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出处: 左丘明《左传 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色彩: 中性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反义词: 例子: 现在这样的局面,我们是有办法对付的,要迎接困难,“多难兴邦”。(《周恩来选集》下卷)用法: 多难兴邦主谓式;作谓语;指患难能使国家内部团结。结构: 主谓式成语典故: 晋惠帝时,晋朝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互相攻杀,有所谓八王之乱。接着,在祸乱未平时,西北和北方的五个民族,又乘机脱离晋的统治,先后独立,并且向南进攻。晋怀帝和愍帝都被俘、杀害。晋朝不得不放弃中原,退到长江以南的东南沿海一带,称为东晋。 当初,司马睿为左丞相,镇守建康(今南京)。眼见首都长安失守,晋愍帝被匈奴朝的刘曜所杀,广大沦陷地区人民受到涂炭,而这位掌握大权的左丞相,稳坐江南,毫无动静。这时,祖逖、刘琨等爱国将领,一面领兵北伐,一面给司马睿上《劝进表》。劝他继任帝位,把国家大事勇敢担当起来。鼓励他发愤图强,不要怕困难。并且说: 多难反倒可以激励我们复兴晋朝,巩固邦国;深忧也可以使皇上认清形势,痛下决心。 这样,司马睿就当上了东晋的第一代皇帝,即晋元帝。可是,晋元帝没有北伐的决心;对于祖逖和刘琨,又不放心,有很多的猜疑。祖逖和刘琨,这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奋发自励,随时准备杀敌,为晋朝收复了很多失地的将领,他们的结果是:刘琨被杀害,祖逖忧愤而死。东晋偏安东南的局面,维持了一百多年。 后来,多难兴邦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建国时会遇到许多磨难。 成语出自:晋祖逖《劝进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