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得不酬失
  • 拼音:dé bù chóu shī
  • 解释: 见“得不偿失”。
  • 出处: 《后汉书·西羌传论》:“军书未奏其利害,而离叛之关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劳。”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 反义词: 乞浆得酒
  • 例子:
  • 用法: 得不酬失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收支不平衡。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典故: 三国时,东吴孙权,秉承父兄基业,已据有江东六郡,但仍急于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 有一天,他聚集臣僚在朝中议事,准备派一支军队去攻取夷州和珠崖一带。见其余大臣都没有反对意见,他把目光投向了当时任大将军右都护的陆逊:大将军,你以为如何? 陆逊从容地说:我以为,当今四海未定,要实现我们的统一大业,最重要的要靠民力。眼下,征战已经多年,老百姓已经受到严重损害。陛下为国操劳,废寝忘食,又要派兵远征夷州,成就大业,这当然可以说是一种宏图大志。 陆逊略作停顿,话锋一转:但是,我反复考虑,这样做,看不到有什么好处。万里奔袭,风波难测;军队不习水土,一定会染上疾病。我军到了那种不毛之地,要想获益反而受损,要想得利反而受害。 见孙权面无表情,陆逊进一步申述理由,说:况且,珠崖是险绝之地,老百姓野蛮得如同禽兽一般。得到了那里的老百姓,不足以成就大事;得不到那里的军队,对我军也毫无损失。我们江东实力已很强大,足以成就大事,关键在于积蓄力量,待时而动。过去我们桓王开创基业,军队并不很多。现在陛下继承父兄基业,已经占有了辽阔的江东,可以说今后大有希望。 最后,陆逊进一步强调说:我听说,讨伐乱臣贼子当靠强大的军队,也离不开老百姓农桑衣食的基本劳作。现在的形势是战端未开,民有饥色。因此,我以为应该让百姓休养生息,放宽他们的租税,在和平生产和平时的教育中培养他们为国为王的勇力。如果能够这样,那么黄河、渭河一带可以平定,九州也可统一。 孙权没能采纳陆逊的正确主张,派兵远征夷州。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一定胜利,但整体上得不补失。 得不酬失这一成语亦作得不补失得不偿失。以后,用以指所得不能补偿所失。 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