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妒贤嫉能
  • 拼音:dù xián jí néng
  • 解释: 忌恨品德、才能比自己好的人。
  •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忌贤妒能
  • 反义词: 任人唯贤
  • 例子: 此人只怀妒贤嫉能之心,但恐众豪杰势力相压。(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
  • 用法: 妒贤嫉能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典故: 汉高祖刘邦,原是沛县的泗水亭长,从小不喜欢生产劳动,好酒贪色,时常到酒店里赊酒喝,喝之后又不肯付钱。但他为人豁达大度。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时,刘邦与萧何、曹参、樊哙等起而响应,被封为沛公。此时,项梁、项羽在会稽也起兵响应,项梁被陈胜拜为楚王上柱国。短短数月之内,项梁、项羽的军队发展迅速,刘邦起义时,项梁、项羽的军队已达六七万人。项梁、项羽还将楚怀王的孙子心拥立为楚怀王。刘邦一度投靠项梁,与项羽并肩作战。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曾与诸将约定,谁最先平定关中,就让谁做关中王。当年,宋义、项羽、范增等奉命北上救援赵国,刘邦则奉命西进入关。第二年(即汉元年)十月,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有人劝他杀掉子婴,刘邦不同意,说:怀王认为我能宽大容人,才派我入关的,现在人家投降了,我怎么能杀掉呢?刘邦还废除了秦朝廷的一些苛刻法令,因此百姓都希望他留下来做关中王。 项羽听说刘邦取了咸阳,便带兵长驱直入。刘邦因为当时力量不敌项羽,经过鸿门宴等周旋,表面接受项羽的号令,被项羽立为汉王,领地为巴、蜀、汉中,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而项羽则自称西楚霸王。 刘邦在南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市),返回关中,打败了项羽设置的雍王章邯等人,直达洛阳。在洛阳,刘邦得知项羽杀了义帝,便遍告各路诸侯,集中56万兵马,东出潼关讨伐项羽,并攻占了彭城。而项羽率精兵3万,出其不意到达彭城,大破刘邦汉军,刘邦的父母和妻子也被项羽俘获。一些本来追随刘邦的诸侯,也转而投奔项羽。 但刘邦不怕失败。自汉二年始与项羽逐鹿中原,互有胜负。到汉五年十二月,项羽兵败,剩28骑随行,最后自杀于乌江边。 刘邦当了皇帝后,有一次在洛阳南宫设宴,问在座诸将: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掉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护人。但你每次攻城略地之后,便把缴获的一切都奖给了有功之人,与大家分享胜利。项羽却妒贤嫉能,有了功的人要遭到迫害,贤能的人遭到怀疑,打了胜仗不给人家记功,占了地盘也无好处,这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刘邦听后笑了笑说:你们说的,当然都有一定道理,但你们只讲了一个方面,还没讲另一个方面。若讲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是不如子房(张良)的。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草,我是不如萧何的。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是不及韩信的。他们三人,是人中豪杰,我能够很好地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够打败项羽、得到天下的主要原因。项羽手下却只有一个范增,而且项羽也没有很好地发挥他的作用,所以他最终失败了! 后来妒贤嫉能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对于德望、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心怀忌恨。 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