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三豕涉河
  • 拼音:sān shǐ shè hé
  • 解释: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 出处: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 色彩:
  • 年代:
  • 近义词:
  • 反义词:
  • 例子:
  • 用法:
  • 结构:
  • 典故: 春秋时,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卜商,字子夏。他读书爱动脑筋,常常得到孔子的夸奖。孔子死后,子夏就定居魏国的西河。 有一次,子夏要到晋国去看望一位朋友。正是五月天气,已经有点炎热,子夏每天坐着马车赶路,那匹马累得浑身淌汗。子夏见了,就在有水有草的地方停车,让马饮水吃草,歇一会再走。 这一天,子夏来到卫国地界,还有一天的路程,就可以到达晋国了。 子夏停下车,牵了马走到河边。这当儿,在河边一棵树下,有个人在大声念书。子夏听到他读的是什么晋师伐秦,三豕涉河。子夏想:晋国军队怎么会有三只猪过河呢? 再仔细一想,是了,可能是书上的字抄错了,己与三字形相近,亥与豕又有些相似,应该是己亥涉河才说得通。 古人用天干十个字与地支十二字顺序搭配来记日子,己亥就是某一天,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在己亥这天,晋国军队过黄河去攻打秦国。 子夏想得停当,觉得理由充足,便把马拴在树上,走近那读书人,对他说:把你的书给我看看,行吗? 子夏接过书来一看,那两个正是己亥,但写得很像三豕。子夏告诉读书人:这两个字应该是己亥,你读成了三豕,怎么说得通呢? 接着,子夏把理由说了一遍给他听。那人觉得子夏讲得很对,忙向子夏道谢:多谢先生指教。 子夏到了晋国,见了朋友,就把路上遇到的这事告诉他,朋友感慨地说:读书不动脑筋,最不济事。可是抄写不认真,也容易造成错误,闹笑话。 子夏说:说得对。己亥读成三豕,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发现不合情理,就可以立即纠正错误。正如孔夫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求学问,认真和多思,是不可缺少的。 后来,三豕涉河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的错误,而且错得可笑。 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