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 解释: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 色彩:
  • 年代:
  • 近义词:
  • 反义词:
  • 例子: ~,我们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争取下次实验成功。
  • 用法:
  • 结构:
  • 典故: 战国初,晋国的卿大夫智伯,在率领韩、赵、魏三卿灭掉晋卿中行氏之后,向韩、赵、魏三家索取疆土。韩、魏两家因害怕智伯,都给了他土地,但赵襄子不肯给予。于是,智伯又会合韩氏和魏氏的军队攻赵。 赵襄子采用大夫张孟谈的计谋,暗中与韩、魏两国联络,说清如果赵国被攻灭,对他们是不利的。最后,韩、魏与赵的军队秘密联合起来,偷袭智伯的军队,把智伯活捉了。 在这场争斗中,张孟谈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是事成之后,他却向赵襄子提出辞呈,不再为赵襄子干下去了。 赵襄子觉得很奇怪,问张孟谈为什么要功成身退。张孟谈回答说:从前有人说,春秋五个霸主所以能很好地治理天下,那是因为国君都能驾驭臣子,而绝不为臣子所驾驭。如今我作为臣子,名声显达,地位高尊,权力重大,信服的人太多了,所以应该放弃功名,削掉权势。 赵襄子不高兴地说:我听说凡是能辅佐国君的,名声才能显达;功劳大的,地位才能高贵;对国家能负责任的,才能委以重任;只要自己忠诚,众人便会信服。先圣所以能安邦定国,就因为这样做的缘故。你为什么要辞离呢? 张孟谈说:大王所说的是成功所必须的东西,而我说的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道理。我听说,从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后取得成功,这是常有的事。但成功之后君臣权力平等,臣子的结局美好,那是没有的。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也就好办了。大王即使不同意我辞离,我也没有力量来帮助您做事了。 赵襄子见他说到如此程度,知道无法挽留,只好同意他辞离。 后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借鉴。 成语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