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秦庭之哭 拼音: qín tíng zhī kū 解释: 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也指哀求别人救助。出处: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色彩: 年代: 近义词: 反义词: 例子: 我只能用下策,派人向绵竹★刘宇亮)作~。★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用法: 结构: 典故: 春秋时,吴国攻打楚国,即将灭亡楚国。已经隐居的楚国的大夫申包胥听说后,发誓要拯救楚国。 申包胥想到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甥,要拯救楚国,只有去向秦哀公求助。于是,他马上动身到秦国去,请求秦哀公发兵救助。可是,秦哀公不肯发兵相救,说:我们秦国在偏僻的西方边陲,兵微将寡,自顾不暇哪里还能出兵救楚呢? 申包胥听了,跪在地上叩求说:大王,秦楚边界相邻,唇齿相依,吴国如果灭掉了楚国,也决不会放过秦国的,请大王三思! 秦哀公听了,还是犹疑不决,说:你先到驿馆休息一下,让我和大臣们商量了再说。 申包胥哭着说:我的国君逃亡到了随国,我怎么能安心在驿馆休息呢! 秦哀公不再理睬申包胥,退了朝。申包胥见了,立在秦国的朝殿里,放声大哭,一连哭了七天七夜,连一粒饭、一滴水也不吃。 第八天,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派大将子蒲、子虎率兵救楚,打败了吴兵,把楚昭王救回了郢城。 后来,秦庭之哭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求援、救国情真意切,也用来形容悲伤至极。 成语出自:《左传定公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