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春秋时,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很好的朋友。伍参的儿子伍举和子朝的儿子声子也从小相识,两代世交,友谊十分深厚。 伍举长大后,娶了王子牟的女儿做妻子。楚康王十三年(公元前547年),王子牟因为犯了罪,逃到了国外。本来,王子牟的出逃和伍举一点关系也没有,但伍举听到谣言,心里非常担心受到牵连,急忙逃到郑国去了。 一天拂晓,伍举一清早起身,背起简单的行装准备继续逃到晋国去。当他走到郑国都城新城郊外时,突然听到有人在叫: 伍举!伍举! 他回头一看,不禁又惊又喜,叫他的人竟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声子。他马上高兴地跑过去,说: 声子,你怎么会在这儿? 两位好朋友在异国的土地上突然相逢,不由十分激动,于是,他们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同时拿出干粮来边吃边谈。伍举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流泪说: 岳父的事我完全不了解。我完全是无辜的。今天我被迫离开楚国,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重返家园! 声子听了,安慰他说: 你别急!这次我也要到晋国去,正好和你同行。你先暂时在晋国住下来,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重回楚国! 伍举被老朋友深深的情谊感动了。经过声子的努力,伍举终于又回到了楚国。 后来,班荆道故这一成语,用来描写思乡爱国及朋友之间的交情十分深厚。 成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