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为了励精图治,富国强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广开言路,虚心听取臣下对自己的意见。 当时,谏议大夫魏征是最敢直言犯谏的大臣,他一看到太宗有什么过失,总是毫不留情地指出,有时太宗发怒,他也能神色不变地把意见讲完。 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打猎用的鹞子,正在玩赏,正巧魏征前来禀奏公事。太宗怕魏征又要对自己玩鹞子提意见,便把鹞子塞进怀里。谁知等魏征奏完公事,太宗取出那只鹞子,鹞子已经死了。 不久,太宗在朝廷中又为了一件事受到魏征的直言批评,心中十分愤怒。他回到后宫,气呼呼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在旁听了,问他究竟要杀谁,太宗说:魏征总是在朝堂上给我难堪 长孙皇后听了,马上脱下便服,穿上皇后的服饰向太宗道贺。 太宗惊诧地问:您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回答说:俗语说,主明臣直,魏征之所以直,不正可见陛下之明吗?我怎能不道贺呢? 太宗这才转怒为喜,不再恼怒魏征,并且经常召魏征到自己的住处谈论政事。有一次,太宗问魏征:当皇帝的怎样才能算是明君,怎样算是昏君? 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代的尧舜能兼听下情,所以能知道哪里有坏人作恶,被后世称为圣人;秦二世偏信宦官赵高,导致秦朝灭亡。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所以,当皇帝的要多听从各方面的意见,而不要偏信某个人,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太宗听了,连连说对,从此对魏征更加信任了。 后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能辨明是非,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分不清是非。 成语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