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漆身吞炭
  • 拼音:qī shēn tūn tàn
  • 解释: 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 色彩:
  • 年代:
  • 近义词:
  • 反义词:
  • 例子:
  • 用法:
  • 结构:
  • 典故: 春秋末期,晋国国君的权力已逐步衰弱,晋国的大权落到了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个大夫的手里。后来,范氏、中行氏被灭以后,智、韩、魏、赵都想夺取更大的权力,更多的土地,于是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一起讨伐赵襄子。不料赵襄子策反了韩、魏两氏,反过来灭了智伯,均分了他的封地,灭了他的宗族。 智伯有个心腹家将名叫豫让。他原是范氏的家将,后来范氏被灭以后,才投奔了智伯。智伯很赏识他,对他十分信任。智伯被赵襄子杀死以后,豫让逃到石室山中,发誓一定要杀了赵襄子,为智伯报仇。 于是,他改名换姓,假扮成犯了罪的囚徒,身上藏了匕首,潜入赵襄子宅内的厕所里,准备乘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伺机刺杀他。这天,赵襄子来上厕所,忽然闻到有一股生人味,立即令左右搜查,发现了豫让。 赵襄子问:你是什么人?竟敢身藏匕首,前来行刺? 我是智伯的家将,我要为我的主人报仇!豫让说。 他是个叛逆的刺客,杀了他!赵襄子的家臣说。 赵襄子听了,摆摆手,说:智伯没有后代。现在豫让来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不能杀他,放了他吧! 于是,赵襄子下令放了豫让,问他说:我放了你,你是否能不计前仇呢? 豫让说:你放了我,这是你对我的恩德;我为主人报仇,这是我的大义! 赵襄子手下的人都认为豫让十分无理,要杀了他。赵襄子说:我已答应放他,怎么能失信呢?以后注意避开他就是了! 豫让回到家里,整日想着报仇的事。他知道赵襄子会躲避自己,便决定替自己改容,让赵襄子认不出自己。于是,他剃去了自己的胡须和眉毛,又把头、脸、身子漆成生满癞疥疮的样子,到市中去乞讨,他的朋友都认不出他了。 他的妻子到市中寻他,听到乞讨的声音,惊讶地说:这是我丈夫的声音呀! 妻子追上前去一看,见了豫让,说:声音很像,怎么人不是呢?便离去了。 等妻子离开后,豫让嫌自己的声音能被妻子及熟人听出来,又吞下烧红的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哑。这样一来,就是他的妻子见了他,也一点认不出来了。 豫让来到赵襄子的治地晋阳,等候机会。一天,他打听到赵襄子出行必定要经过赤桥,便又藏了匕首,伏在桥下准备行刺,不料又被赵襄子搜获。豫让虽然声音、容貌都改变了,但赵襄子还是认出了他。赵襄子骂道:上次我放了你,今天你又来行刺,我不能再放你了,左右,把他拉下去斩了! 豫让悲声大哭,哭得眼睛中血都流了出来。赵襄子手下的人问他说:你哭什么?难道你怕死吗? 不是我怕死。我是想到我死了以后,再也没人替智伯报仇了!豫让回答说。 赵襄子听了,责问他说:你先前是范氏的家臣,范氏被智伯杀死,你忍耻偷生,不但不为范氏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而我杀了智伯,你倒决心为他报仇,这是为什么? 范氏只把我当成普通人,而智伯把我当作知己。士为知己者死,我当然要为智伯报仇!豫让说。 赵襄子听后颇为感动,解下佩剑,叹了口气说:你心如铁石,我不再赦免你,你自尽吧! 豫让接过剑,向赵襄子请求说:我两次谋刺都没有成功,愤恨之情无法宣泄。如果大夫能脱下外面的袍子让我砍几剑,寄托我为主人报仇的情意,那么我死也瞑目了! 赵襄子很赞赏豫让的志节,当下脱下锦袍递给豫让。豫让把锦袍放在地上,上前猛砍三剑,叫道:智伯,我现在可以到九泉之下来见你了!说完,随即挥剑自杀。 后来,漆身吞炭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自变声音和容貌,使人认不出自己;或者形容为主人舍身。 成语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