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飞蛾扑火
  • 拼音:fēi é pū huǒ
  • 解释: 蛾:像蝴蝶似的昆虫。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 出处: 《梁书 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飞蛾赴火、自取灭亡
  • 反义词:
  • 例子: 他今日自来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
  • 用法: 飞蛾扑火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典故: 话说景阳岗打虎英雄武松,因为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毒死了哥哥武大郎,一怒之下便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替哥哥报大仇。杀人后,提着两颗人头,投案自首。阳谷县令便差人解送东平府申请发落。东平府尹下令剐了拉皮条的王婆,取一面铁叶团头护身枷将武松钉了,脸上刺了两行金印,送配孟州牢城。 武松和两个公差一路奔孟州城而来,天气炎热,便到门前有棵大树的十字坡酒店歇脚喝酒。开店的孙二娘见武松包裹沉重,就设计要用蒙汗药蒙倒三人,武松见孙二娘的眼睛老是盯着他的包裹,怀疑居心不良。武松就假装说:听江湖上人讲,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去把填河。孙二娘自然否认,说是黄牛肉馒头。武松又说馒头馅中有小便处的毛,还问孙二娘丈夫不在家,是否太冷落?孙二娘冷笑着想: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于是,孙二娘嘱咐店小二在酒中放了蒙汗药,把热的酒倒成三碗,分别让武松和两个公差喝。两个公差茫然不知,都吃了下去。武松料定酒中有药,假装要吃肉,把孙二娘支开,却把碗中之酒倒在墙角之中。两个公差立即倒下,武松也假装已被蒙到。两个店小二来抬武松,始终抬不动。孙二娘一边责怪店小二们无用,一边亲自来抱武松,准备肢解后做人肉馒头的馅。结果武松趁势抱住孙二娘,把她压在身子底下,惊得孙二娘像杀猪似的哇哇直叫,不停地讨饶。 多亏孙二娘的丈夫张青及时回家,向武松问明了情况,武松才放了孙二娘。孙二娘也不好意思地讲明了事情缘故。 飞蛾扑火,一作飞蛾投火飞蛾投焰,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成语出自:《水浒全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