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发聋振聩
  • 拼音:fā lóng zhèn kuì
  • 解释: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也能听到。发:开启;振:振动;聩:耳聋。比喻言论文章等唤醒麻木糊涂的;给人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
  • 出处: 清 蕊珠旧史《京尘杂录 厂年玉笋志》:“如洛钟之应铜山,蒲牢夜半鸣,足以~。”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近代成语
  • 近义词: 发聩振聋、醍醐灌顶
  • 反义词:
  • 例子: 出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 用法: 发聋振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唤醒麻木的人。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典故: 自清道光初期开始,英国舰船经常侵犯中国的领海主权,并非法测绘我国的山川形势地图,日益暴露出侵略意图。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当时担任鸿胪寺卿的江西宜黄人黄爵滋目睹这些情况,忧心如焚,就上奏朝廷,提出要警惕外国侵略者险恶用心的主张。他说:外国不可尽以恩抚,而沿海无备可危。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他所上的《禁烟议疏》中,首次提出要在我国提倡禁止鸦片烟。 在那个奏疏中,他列举大量史料说:自从鸦片流入中国,道光三年以前,每年有数百万两白银外流。道光三年之后越来越多,单粤省,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每年外流的白银一千七八百万两;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每年外流的白银二千余万两;道光十四年至今,已经达到三千万两之多。而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起来每年也有几千万两。以中国有用之财,去填海外无穷之壑,年复一年,何处是底呢?长此下去,浙成病国之忧。为了严禁鸦片,应不惜动用死刑,以达到发聋振聩的目的。 道光皇帝对黄爵滋的意见表示赞同。不久,就委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进行禁烟。 发聋振聩,意思是声音大得连耳聋者都能听得见。比喻用惊人的语言来唤醒糊涂麻木之人。 成语出自:《清史稿列传七黄爵滋》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