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罚不当罪 拼音: fá bù dāng zuì 解释: 罚:处罚;当:相当;相称。所作的处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色彩: 中性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罪大恶极、罪不容诛反义词: 赏罚分明、罚当其罪例子: 谁个惩办要严,谁个处罚从轻,农民都有极明白的计算,罚不当罪的极少。(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法: 罚不当罪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典故: 荀子,名况,是战国时赵国人,他是战国后期一名杰出的思想家。 当时,七国争雄,其中齐国比较强盛。齐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学宫,称为稷门学宫。学宫中经常有各国的著名学者前来讲学,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中心。 荀子来到齐国的时候,已经50岁了。由于他博学多才,在学宫演讲时吸引了无数学者,因此齐王曾三次让他担任祭酒(学术领袖)之职。 荀子在一生中,着力研究儒家、墨家、道家的各种思想,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32篇论文,结成一集,后人就把这集子称为《荀子》。 在这些论文中,其中有一篇名叫《正论》。在《正论》中,荀子阐明了这样一种思想: 国君应当成为老百姓的榜样。国君无道被推翻,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一个国家,刑罚应当严明。凡是犯罪的人,都应该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适当的处罚;如果罚不当罪,杀人者不抵命,伤人者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由于荀子在著作中提出的是如何以法治国,所以后世的不少人把荀子称为法家。 后来,罚不当罪这一成语,用来表示处罚过宽或过严,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 成语出自:《荀子正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