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分道扬镳
  • 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 解释: 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 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各奔前程、风流云散
  • 反义词: 志同道合、并驾齐驱
  • 例子: 我们彼此之间感情不和,早已分道扬镳了。
  • 用法: 分道扬镳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典故: 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国都原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魏孝文帝时迁都到了洛阳。就在迁都洛阳后的日子里,发生过洛阳令元志和御史中尉李彪争路纠纷的趣事。 元志这个人,仗着自己很有才能,因此比较骄傲。他对某些学问不高的贵族大官很瞧不起。 有一天,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刚巧碰见李彪的车子从对面过来。那个时候,官员出门很威风,总是前呼后拥,官做得越大,随从的人也越多。老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很远就得回避。官职低的官,也必须让官职高的官先走。假使官职差不多,客气一些的也就互相让路。论官职,元志是应该让李彪的。但因为他瞧不起李彪,故偏偏不让路。李彪见了,很生气,就当场训斥元志。元志不服气,两人就争吵了起来。 吵着吵着,两人就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 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而元志这个洛阳令只是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么可以和他相对抗而不肯让路。 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怎么可以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而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两人的申诉,不评判他们谁对谁不对,只笑着说: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道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路不就得了吗! 镳,是马嚼子;扬镳,是驱马前进的意思。 后来,分道扬镳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分路而行,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有时也用来比喻志趣不同、造诣或目的不同,彼此走的不是一条道。 成语出自:《魏书河间公齐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