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管中窥豹
  • 拼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
  • 解释: 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痕。比喻没有看到事物的全貌;只是片面了解。也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全貌。
  •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
  • 反义词: 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 例子: 有的人孤陋寡闻,管中窥豹,却喜欢夸夸其谈,炫耀自己。
  • 用法: 管中窥豹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典故: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享有盛名的书法家,当时人称他们父子为二王。 王献之小时候就很聪明。七八岁时,有一天他在家里看父亲的学生在玩樗(古时候一种赌博游戏),忽然指着其中的一方喊道:你这一方赢不了啦! 学生见他年纪这么小,却能看出谁胜谁负,便取笑他说:这孩子从竹管里看豹,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处斑纹! 其实,管窥这个词在这以前就出现了。战国时的庄子就曾说过,用竹管窥(即看)天,或者用铁椎来指地,都会觉得天地很小。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也曾经使用过管窥这个词。 曹操很重视人才,在用人标准上,他反对把门第是否显赫放在首位的传统观念,而主张唯才是举。当时,豪族代表人物孔融反对并攻击曹操这样做。为此,曹操特地颁发了《论吏士行能令》,抨击孔融之流说的话非常片面,就像从竹管里去看老虎一样,只可能看到一点点,而不可能看到全部。 后来,人们用管中窥豹这一成语,来比喻见到的只是局部而不是整体。又常常与可见一斑连在一起使用,比喻从看到的一部分中可以推测全貌。 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方正》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