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裹足不前
  • 拼音:guǒ zú bù qián
  • 解释: 裹足:包缠住了脚。好像脚被裹住了一样;不能前进。大多指有所顾虑;停步不前。
  • 出处: 战国 楚 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作茧自缚、故步自封
  • 反义词: 义无返顾、一往无前
  • 例子: 我们不能做有名无实的党员,不能总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九章)
  • 用法: 裹足不前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思想保守。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范雎的人。他能言善辩,原先投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下,非但一事无成,还受了一场冤枉,几乎伤了性命。后来,他改姓换名,来到了秦国。 当时,秦昭王已在位三十六年,秦国最有势力的四个人:穰侯、华阳君(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兄弟)、泾阳君、高陵君(宣太后宠爱的儿子)。穰侯身为宰相,掌握大权,其余三人也轮流掌握兵权;他们依仗太后的权势,拥有很大的封地和财富,连国王都比不上。 范雎针对这一情况,先写了一封信给昭王,要求面谈。昭王便把范雎接进宫,吩咐左右退下去,然后恭敬地对他说:先生有什么指教? 嗯!嗯!范雎回答。 昭王连问三次,范雎都不回答,只说嗯!嗯!昭王便跪着央求道:难道我不值得先生指教吗? 范雎这才开口说了一大篇道理,并且说:现在我寄居在秦国,和您的关系还很生疏,但我要说的却是关于君臣和骨肉至亲之间的关系。今天我这样说了,明天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但我一点都不怕,只要我说的话对秦国有利,死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所担心的只是天下人看见我为秦国尽忠,反而被杀。那么那些有才能的人都将裹足不前,莫肯向秦了! 范雎诚恳的态度深深打动了秦昭王,取得了他的信任。不久,昭王就拜范雎为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让他告老还乡,还打发华阳君、高陵君和泾阳君到关外居住。这样,秦昭王在范雎的协助下,巩固了中央集权,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裹足不前这个成语,来比喻止步不前。 成语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