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顾曲周郎 拼音: gù qǔ zhōu láng 解释: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色彩: 中性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反义词: 例子: 洪深《歌女红牡丹·电影故事》:“出演于哈尔滨民庆茶园,玉貌珠喉,色艺双绝,顾曲周郎,为之色授魂与者,大有人在。”用法: 顾曲周郎偏正式;作宾语;指通音乐戏曲的人。结构: 偏正式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吴国的都督是个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当时吴国人都习惯称他为周郎。他出身仕大夫,与孙策很友好,帮助孙策共同建立了孙吴政权。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昉一起辅助孙权执政。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周瑜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在赤壁大败曹兵。两年后,周瑜病死,死时只有三十五岁。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为人足智多谋,而且对音乐也很精通,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几分醉意,如果演奏有些细微的差错,也一定瞒不过他的耳朵。每当发现了错误,他就用眼睛望一下演奏者,示意他演错了。当时有两句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唐代诗人李端在他的《听筝》诗中,有两句是: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意思是:为了让心爱的人多看我几眼,老是故意弹错。 后来,顾曲周郎这句成语,用来指歌曲评论家、内行人。 成语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