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邯郸学步
  •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 出处: 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数典忘祖
  • 反义词: 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择善而长
  • 例子: 写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样会像邯郸学步一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 用法: 邯郸学步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典故: 传说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特别优美,在各诸侯国中是出了名的。 燕国寿陵那地方有个少年,平时很爱学别人的举止和步法。他听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之美妙,堪称天下第一,便不顾路途遥远,爬山涉水,专门到邯郸去学走路的姿势。少年到了邯郸,见那里的行人走路与寿陵人走路确实不一样,而且显然比寿陵人走路好看。他暗暗高兴,认为自己不虚此行,决定好好地学。 开始,他成天呆在街旁,观看邯郸人怎样走,接着他模仿着走:跟在这个人后边走几步,再跟在那个人后边走几步。可是不知为什么,他不论学谁,总是学不像。 少年着急起来,心里琢磨来琢磨去,最后琢磨出一个道理:原来自己太习惯原来的走路姿势,所以学不好。于是他重起炉灶,丢弃自己原来的走法,完全照人家的样子走。 这一来更糟了。他既要想上身怎样摆动,又要考虑手脚如何移动,甚至还要思索摆动的幅度和摆动的距离。结果,每走一步都要动足脑筋,紧张万分。 就这样,他越学越累,弄得不伦不类,十分可笑。最后,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等到要回寿陵的时候,不得不爬回去。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告诫人们:千万不要胡乱模仿别人,免得没学会别人的东西,反把自己原来的东西也忘掉了。 成语出自:《庄子秋水》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