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沆瀣一气
  • 拼音:hàng xiè yī qì
  • 解释: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 出处: 宋 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 反义词: 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精诚团结
  • 例子: 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 用法: 沆瀣一气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结构: 紧缩式成语
  • 典故: 唐朝时,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做官的主要途径。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就,是读书人的最大愿望。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例行的考试。主考官是当时的著名大臣崔沆。 各地取得应试资格的考生纷纷前来京城赶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名叫崔瀣的,很有才华。三场试毕,他自我感觉考得很好,便等着发榜。 崔沆在批阅崔瀣的试卷时,觉得他文笔老练,才华横溢,大加赞赏,便录取了他。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不由十分高兴。 按照当时的规矩,凡是被录取的考生,都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则是这些门生的恩师。 崔瀣被录取后,便根据当时的规矩去拜访恩师,感谢恩师的栽培。崔沆见了崔瀣,极外高兴。 说来也巧,这沆瀣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如今正好两人的名字合起来刚好是沆瀣二字,实在十分难得。 一时间,人们纷纷议论,说崔沆和崔瀣是沆瀣一气,说他们师生二人就像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两人因为气味相投,崔沆才录取了崔瀣。 沆瀣一气这一成语,原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现在常带贬义,形容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成语出自:《唐语林补遗》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