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狐奔鼠窜 拼音: hú bēn shǔ cuàn 解释: 比喻非常狼狈的逃窜。出处: 宋书 《索虏传》:“或有狐奔鼠窜,逃首北境,而辄便苞纳,待之若旧,资其粮仗,纵为寇贼。”《英烈传》第二十一回:“诸部士卒,俱各狐奔鼠窜退去。”色彩: 贬义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狼奔豕突反义词: 例子: 明·郭勋《英烈传》第21回:“诸部士卒,俱各狐奔鼠窜退去。”用法: 狐奔鼠窜作谓语、定语;指狼狈样子。结构: 联合式成语典故: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是战争频频发生的时期。后魏太武帝当政时,南朝正处于宋文帝时。跖跋涛残忍好战,屡次领兵侵犯宋的边境,使边境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此外,边界两边的盗贼,也趁着战乱,窜到对方境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边民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豫州正是南北朝交界处。后魏与宋的豫州刺史互通书信,相互指责对方不剿土匪,致使匪祸蔓延。 魏的刺史北井侯若库辰树兰的信中说,宋国的地方官对土匪不加防御,使人终年不得安宁。希望除使节外,人迹不能超越国境,边境之民,烟火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宋刺史南平王刘铄写信答复说,由于南朝诛讨盗匪,使他们在边境以南无法立足,狐奔鼠窜,逃到北方。而北魏对待他们,竟像归来的旧部下,资助给他们粮食器械,使土匪更加猖獗,连无辜的老人和小孩都无法幸免。希望魏信守睦邻的誓约。 双方推诿责任,而边境上的盗匪却一天更比一天厉害。 成语狐奔鼠窜,意为像狐狸和老鼠一样地奔逃,形容狼狈逃窜的样子。 成语出自:《宋书索虏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