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怙恶不悛
  • 拼音:hù è bù quān
  • 解释: 一贯作恶;屡教不改。怙:坚持;悛:悔改。
  •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死不改悔、罪大恶极
  • 反义词: 翻然悔悟、痛改前非
  • 例子: 对这个怙恶不悛的惯犯,必须严加惩处。
  • 用法: 怙恶不悛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 结构: 连动式成语
  • 典故: 春秋初期,郑国在郑庄公的治理下,国家逐渐强盛起来。 于是,郑庄公雄心勃勃,一心想对外扩张。郑国的邻国卫国为遏制郑庄公的野心,公元前725年,联合宋、陈等国准备进攻郑国。 郑庄公得悉后,为了离间陈国和卫国的关系,派使者到陈国去要求和好,并希望和陈国结成盟国。 不料,陈国的国君陈桓公根本不把郑国放在眼里,不愿与郑国结盟。 陈桓公的弟弟、执政大臣五父劝谏陈桓公说:亲近仁爱,友善邻邦,这是立国的根本。郑国和陈国是近邻,大王应该郑重考虑这件事。 但是,陈桓公听不进五父的意见,不屑地说:宋国和卫国都很强大,我们已和宋、卫结盟,怕他们郑国干什么?我们决不和郑国结盟! 郑庄公听了使者的回报,勃然大怒,立即出兵攻打陈国。陈桓公慌乱整军迎战,结果遭到惨败。 后来,撰写《左传》的史学家对这件事评论说:有了办好事的机会不可让它失去,出现坏事的苗子不可让它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就要自尝恶果。 后来,怙恶不悛这一成语,用来表示坚持作恶,不思悔改。 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六年》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