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举措失当
  • 拼音:jǔ cuò shī dàng
  • 解释: 举措:举动、措置;失当:不恰当。举动安排不得当。
  • 出处: 先秦 管仲《管子 禁藏》:“举措失当,众民不能成。”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事倍功半、南辕北辙
  • 反义词: 恰如其分
  • 例子: 敌军调动忙乱,举措失当,两队优劣之势,也就不同于前了。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用法: 举措失当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举动措施不得当。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典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他把全国的度量衡、文字、货币、法律制度都统一起来,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为巩固秦王朝的统治,秦始皇多次巡视全国,祭祀名川大山,宣扬威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登上泰山,举行了最隆重的祭天地的典礼封禅大典。而后又南巡登上山东的琅琊山。他在那里逗留了三个多月,下令修筑了琅琊台,在台上树碑刻文作《琅琊台刻石》。碑文歌颂了秦王朝的重大政策以及秦始皇的功绩。碑文中赞颂秦始皇: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终易。举措必当,莫不亘一。皇帝之明,临察四方。 秦始皇曾下令迁徙3万百姓到琅琊,免征他们12年赋税。碑文里说秦始皇关心体贴百姓,朝夕勤于朝政,从不懈怠。制订了符合大众要求的法律。地方官吏们职责分明,都能分工合作。各种事务、治理措施都安排得很得当,无不整齐划一,按规定的制度办事。皇帝的英明就在于他经常亲自到各地视察、了解情况,判断正确。 后人则从举措必当演变出成语举措失当,用以形容举动、措施都不适当。 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