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捐躯报国 拼音: juān qū bào guó 解释: 捐躯:舍弃生命。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报效国家。出处: 《元史 王戢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色彩: 褒义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尽忠报国、为国捐躯、精忠报国反义词: 卖国求荣例子: 我想做了武将,固当捐躯报国。清·钱采《说岳全传》第16回用法: 捐躯报国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舍弃身躯,报效国家。结构: 偏正式成语典故: 凤翔王檝,曾在终南山中读书做学问,金章宗泰和年间,由元帅高琪推荐,皇帝特赐进士出身,任副统军,镇守涿鹿关。 不久,元太祖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南下。王檝坚守涿鹿,鏖战三天三夜,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兵抓住。 成吉思汗对涿鹿拒不投降大为恼火,下令杀死抓获的将士。有人吓得脸色发白,腿发软,而王檝昂首挺胸,神情镇定,毫不畏惧。 成吉思汗很赏识他的勇气,就问他:你怎么敢抵抗我的大军?难道不怕死吗? 王檝昂然回答:我以平民的身份受金主的厚恩,发誓捐躯报国。现在既然失败,为主殉难,也是我的幸运! 元太祖认为他忠义可嘉,就把他放了。 后来,捐躯报国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捐弃自己生命,报效国家。 成语出自:《元史王檝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