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激浊扬清 拼音: jī zhuó yáng qīng 解释: 激:冲去;抨击;浊:不干净的水;清:清澈的水。冲去脏水;使清水涌流。比喻批评过错;表彰良善;扬善除恶。出处: 《尸子 君治》:“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色彩: 中性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彰善瘅恶、隐恶扬善反义词: 讳疾忌医例子: 待制为官,尽忠报国,激浊扬清。(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用法: 激浊扬清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结构: 联合式成语典故: 西晋时,有个名叫牵秀的文人,年轻时能说会道,也有些才气,得到权贵们的赏识,被封为司空从事中郎(皇帝的侍从官)。 牵秀好说大话。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对别人说,如果他能担任宰相的官职,负起督察百官的职责,一定能除恶奖善,激浊扬清;如果担任军队的统帅,一定能打败任何敌人,建立不世的功勋。 然而,他只是个语言的巨人。公元291年,牵秀担任着尚书的要职。这时,西晋皇族之间因晋惠帝司马衷是个低能儿而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面对诸王作乱,牵秀不但不敢出面反对,而且还跟诸王勾搭。 他曾先为长沙王司马乂效力,司马乂被杀,他又投靠成都王司马颍。后来,河间王把持朝政后,他又投靠河间王,当上了司马颙的平北将军。司马颙被东海王司马越战败后,牵秀也在混战中被司马颙的部属杀死。 后来,激浊扬清这一成语,用来比喻除恶扬善,也用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成语出自:《晋书牵秀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