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集思广益
  • 拼音:jí sī guǎng yì
  • 解释: 集:集中;思:思想;广:扩大;益:好处。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指集中众人的思想和智慧;广泛吸收好的意见。
  •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 色彩: 褒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群策群力、广开言路
  • 反义词: 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 例子: 便凡闻有奇奢异能之士,都想请来,也是集思广益的意思。(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
  • 用法: 集思广益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典故: 刘备取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以后,他的军师诸葛亮被封为丞相。 两年后,刘备病死白帝城。临死前,他把诸葛亮召到白帝城,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要他悉心辅助。并要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实际上成了蜀汉政权的主持者,丞相府成了议政之所。为了鼓励下属参与议政,诸葛亮发了一篇名为《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的文告,说: 我让大家来丞相府议事,是为了集思广益。集思,就是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益,就是广泛地听取各人有益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属下们见诸葛亮确实出自真心,都以国事为重,在与诸葛亮有不同意见时,就抱着知无不言的态度,开诚布公地提出来,有的甚至和诸葛亮进行激烈的争辩。诸葛亮对那些敢于发表意见的官员都十分赞赏,认为他们都是忠心为国,给予重用。 丞相府主簿杨颙对诸葛亮事必亲躬的工作作风很有意见。他对诸葛亮说:丞相,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丞相应该抓大事,抓有关全局的事,而不必对一些琐碎的小事事事过问。 诸葛亮虽然认为杨颙的意见很正确,但自感重任在身,许多事情不得不亲自处理。后来,杨颙病死,他失声痛哭,因为身边又少了一个忠心耿耿之人。 正因为诸葛亮能集思广益,因此他当政时,蜀汉国力强盛,曾屡次出兵伐魏,并南平孟获,使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很长时间。 后来,集思广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集中众人智慧,广泛听取意见,把事情办得更好。 成语出自:《诸葛丞相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