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疾恶如仇
  • 拼音:jí è rú chóu
  • 解释: 疾:厌恶;憎恨;恶:指坏人坏事。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 出处: 汉 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 色彩: 褒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义不容辞、见义勇为
  • 反义词: 从善如流、同流合污
  • 例子: 他对军阀、政客,疾恶如仇。(梁斌《红旗谱》二十二)
  • 用法: 疾恶如仇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典故: 东汉末年,朝政混乱不堪,权贵、宦官相互勾结,仗势横行不法。而忠臣常常受到他们的排挤陷害。 汉桓帝时,有个地位不高的太监赵津,还有一个恶霸张汜,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犯了很多罪。而皇帝居然下命令赦免他们。当时太原太守刘、南阳太守成瑨,追查这二人的罪行,认为是十恶不赦,于是,不管有无赦免的圣旨,把这二人打死,为民除了一害。还有中常侍宦官侯览,极其贪婪,肆无忌惮地掠夺百姓财产;下邳县令徐宣也是罪行累累。又有两个比较清廉刚正的官员,一个是山阳太守翟超,将侯览的财产没收充公;一个是东海相黄浮,毅然杀掉了徐宣。不料,皇帝又听信了身边一帮小人的谗言,不分青红皂白,居然给刘、成瑨判了弃市(在闹市区行刑,暴尸街头),给翟超、黄浮定了髡钳(剃光头发、项戴铁圈)的刑。 这件事,激起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不满。东汉名臣陈蕃就是其中一个。他屡次上书,请求皇帝免去这四人的罪。他在奏章中说:刘、成瑨处死赵津、张汜,虽说赦免后不应当诛杀,但推究他们的本意,是为了除去恶人。翟超、黄浮,奉公守法,疾恶如仇。凭侯览的横行不法,仅没收财产已是万幸,而徐宣所犯罪行死有余辜。 但桓帝根本听不进陈蕃等人的劝告,刘、成瑨这两位敢于直言、和恶势力斗争的官员,终于死于狱中。 疾,恨。成语疾恶如仇是说仇恨坏人坏事,如同仇恨仇敌一样。形容正义感极强,和坏人坏事势不两立。 成语出自:《后汉书陈蕃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