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箭在弦上
  • 拼音:jiàn zài xián shàng
  • 解释: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情况紧急;采取某种行动已成为必然之势。
  • 出处: 三国 魏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不得不发、矢在弦上、如箭在弦
  • 反义词:
  • 例子: 我觉得以文字结怨于小人,是不值得的。至于我,其实乃是箭在弦上。(《鲁迅书信集 致杨霁云》)
  • 用法: 箭在弦上主谓式;作宾语;比喻情况危急。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典故: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曹操,不仅自己能诗善文,而且还把许多有才华的文学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当时的著名文学家陈琳,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陈琳原在北方军阀袁绍手下掌管文书工作。袁绍是个野心很大的军阀,当时掌握着一支实力很强的军队。后来曹操的力量逐步扩大,袁绍感到曹操对自己威胁很大,便决定出兵讨伐曹操。为了联络各地的军阀一起出兵,他让陈琳拟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 陈琳当即起草,檄文写得淋漓酣畅,历数了曹操的各种罪状,甚至把曹操的祖宗三代也狠狠奚落了一番。 当时,曹操经常犯头痛病。这天,他的头痛病又犯了。正在这时,一个侍从送来了一份陈琳起草的檄文。曹操接过看了,尽管对其中的内容很冒火,却不由为它精彩的文笔所吸引,感到起草的人是个了不起的才子,高兴地说:文章写得太好了!看了我的头也不痛了! 当他了解起草的人叫陈琳,是袁绍手下的一名文案人员时,不禁感叹地说:这样的人不能为我所用,太可惜了! 后来,袁绍骄横无能,被曹操所打败。陈琳也投靠了曹操。曹操见了陈琳,问:当初你为袁绍写讨伐我的檄文,骂我一个人也就够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祖宗三代呢? 陈琳谢罪说:当时我是袁绍的部下,他让我写,我不能不写,这好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呀! 曹操听了,不由笑了起来。从此,曹操再也没追究这件旧账。他很欣赏陈琳的才华,任命他担任司空参谋祭酒(相当于秘书长)。曹军的许多文牍,其后都出自陈琳之手。 后来,箭在弦上这一成语,常与不得不发连用,比喻事情已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或者话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 成语出自:《魏书》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