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嗟来之食 拼音: jiē lái zhī shí 解释: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色彩: 中性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盗泉之水、残羹冷炙反义词: 例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用法: 嗟来之食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结构: 偏正式成语典故: 春秋时,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不少人饿得奄奄待毙。 有一个名叫黔敖的财主,平日吝啬成性,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和粮食,这次为了表现出是一个大善人,便在大路旁摆了一个粥摊,准备施舍给挨饿的人吃。 一天,一个饿汉用破烂的衣袖遮了脸,拖着一双破鞋子,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黔敖见了,马上盛了一碗粥、一碗菜汤,轻蔑地大声叫道:喂!快过来!我给你吃粥! 黔敖本以为那个饿汉会对自己感激不尽,过来吃粥。可是,没想到那饿汉抬起头来,轻蔑地瞪了黔敖一眼,对他手里的粥不屑一顾,说:告诉你吧!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这样子的。我看你还是收起你那假仁假义的一套吧! 那饿汉说完,便蹒跚着走了。他走了不远,便饿得倒在地上,死了。 后来,嗟来之食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带轻蔑、侮辱性的施舍;用不食嗟来之食形容拒绝侮辱性的施舍。 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