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矫枉过正
  • 拼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
  • 解释: 矫:纠正;枉:弯曲;过正:超过了限度。弯向另一方。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限度而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矫枉过直、过犹不及
  • 反义词: 差之千里
  • 例子: 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细柳》)
  • 用法: 矫枉过正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典故: 西周王朝建立以后,周武王分封了大大小小800多个诸侯国,进行分国治理,以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征伐,矛盾日益激化。到了东周末年周赧王时,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废除了分封诸侯的制度,分天下为36郡,由中央派出地方官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由于秦始皇和秦二世实行暴政,最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覆灭。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初,认为秦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所以他恢复了分封制,大封功臣为异姓诸侯王。但后来诸侯王纷纷叛乱,刘邦只得东征西讨,将异姓诸侯王逐个消灭。 但刘邦仍没吸取教训,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希冀他们能服从中央领导,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但是,这些诸侯王受封以后,都骄横跋扈,有些大的诸侯王甚至拥有几十座城池,一切都和中央一样,甚至进而想夺取帝位。直到汉武帝时,经过削藩,把大的诸侯国分成几个小的诸侯国,才逐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的过程中,敏感地看到了这一点,评论说:西汉初年恢复分封制,那些大的诸侯王国跨州连郡,气焰不可一世,弄到中央对他们也无可奈何的地步,这是刘邦错误理解秦王朝覆灭的原因,矫枉过正所致! 后来,矫枉过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纠正偏差,或者纠正偏差时过了头,陷入另一种偏差。 成语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