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居安思危
  • 拼音:jū ān sī wēi
  • 解释: 居:处在。处于安全的环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
  •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常备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
  • 反义词: 高枕无忧、及时行乐、刀枪入库
  • 例子: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
  • 用法: 居安思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典故: 春秋时期,晋厉公听信谗言,任意杀害大臣,百姓也深受其害。公元前573年,大夫栾书等人发动政变,杀了厉公,把住在国外的公子姬周接回来当国君,史称晋悼公。悼公年轻有为,他任用能人,使国家逐渐兴旺发达。 当时在晋国的北方有许多少数民族游牧部落,统称为戎狄。他们经常侵扰晋国的边境地区。公元前569年,他们的首领派人带了许多贵重的礼物来到晋国,通过大夫魏绛请求与晋国结盟。 悼公不相信戎狄会表示友好,认为只有靠武力才能解决问题。魏绛以为现在许多诸侯国都被大国楚国欺侮,他们都希望晋国去援助。如果和戎狄结盟就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以赴对付楚国了。悼公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就与戎狄签订了盟约。 当时,位于晋、楚之间的郑国一向听命于晋国,但在楚国的再三攻击下,被迫屈服于楚国。后来晋国出兵援助,郑国又转向晋国,可晋国一走,它又倒向楚国。 悼公对此非常愤怒,就联合了卫、齐等十二国军队联合攻郑。郑简公见大兵压境,不由十分惊慌,就派王子带了许多礼物到晋营求和。晋悼公见郑国已经屈服,就同意讲和。 这次战争显示了晋国的军威,提高了晋国的声望,晋悼公非常高兴。他想起了魏绛和戎的功劳,就把郑国送的礼物分一半赏赐给他。 魏绛辞谢说:这完全是君王的威德和大臣们的功劳。我希望大王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不要忘记古书上说的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这样,大王就能永享快乐了! 后来,人们就用居安思危这个成语,来指处在平安无事的环境里,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