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口无择言 拼音: kǒu wú zé yán 解释: 谓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出处: 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色彩: 中性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反义词: 例子: 唐·张说《赠吏部尚书萧公神道碑》:“心根孝友,器包礼乐,动蹑思后,故口无择言。”用法: 口无择言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典故: 刘般是汉朝人,他的祖上几代都在楚地做王。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因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他的父亲被贬为平民。 刘般年幼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王莽被绿林起义军杀死以后,刘般的母亲听说汉室远支皇族刘玄在长安称帝,就与她的几个兄弟带着刘般去投靠。还没走到长安,赤眉起义军攻破长安,刘玄被绞死了,他们只好到处流浪,最后到了甘肃。一路上,刘般不顾路途颠簸辛劳,每天刻苦读书。母亲和舅舅对他说:现在连命都保不住,你还读什么书!刘般就是不听,坚持读书不倦。 汉光武帝刘秀削平王莽时期形成的各地割据势力后,刘般从甘肃来到京都洛阳,承袭父爵做了楚王。 刘般曾多次对朝廷的政事提出合理的建议,都被皇上采纳了。扬州刺史观恂在奏章中说刘般平时口无择言(随口说出来的话都对)、行无怨恶(行为没有可以被指摘的),要求汉明帝嘉奖他。明帝又任命他为执金吾,负责京城地区的治安。 后来,口无择言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说的话都非常正确。 成语出自:《后汉书刘般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