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利令智昏
  • 拼音:lì lìng zhì hūn
  • 解释: 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志不清楚。形容因贪图私利;使人头脑发昏;甚至失去理智。
  •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赞》:“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见利忘义、利欲熏心
  • 反义词: 见利思义、舍生取义
  • 例子: 独苦国人无识者,利令智昏,则不免受其饵矣。(章炳麟《敬告对待间谍者》)
  • 用法: 利令智昏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典故: 战国时,赵国有个名叫赵胜的人。他十分贤能,为赵国立下不少功劳。他是王族,封地在平原县,因此被称为平原君。 公元前262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白起领兵攻打韩国。白起很善用兵,很快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并准备进攻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省长治市)。 上党郡守冯亭眼看自己兵微将寡,很难与秦军抗衡,对部下说:上党眼看就守不住了。我们投降秦国不如投降相邻的赵国。赵王若接受我们投顺,秦王必定迁怒赵王,发兵攻赵。这样,韩国和赵国就会联合起来,共抗强秦了。 他的部下听了,纷纷表示赞成。于是,冯亭便派使者带了书信和上党的地图去见赵孝成王。赵孝成王很高兴,把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召来商议。 赵豹说:上党郡现在已是秦军猎获的目标。冯亭自知守不住上党,但他不向秦军投降而要归附我国,我认为他是不安好心。冯亭的目的是嫁祸于人,使秦军转而攻打我国,所以望大王不要接受。 但平原君赵胜却利令智昏,说:大王,上党郡有17座城池。我们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得到这一大块地方,那是很难得的机会,望大王不要错过。 平原君的话很合赵孝成王心意。孝成王便派平原君到上党会见冯亭,将上党郡的17座城池接收了过来,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秦王得知这一消息,极为愤怒,便命白起率军攻打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西北)。最后赵国的40万大军在长平遭困,被秦军打得全军覆没。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评论赵胜时指出,平原君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在这件事上却没有从大局出发,利令智昏,不辨是非,致使赵国有长平之败,连首都邯郸都几乎失陷。 后来,利令智昏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因贪图私利,使得头脑发昏,忘掉一切。 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