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鲁鱼亥豕
  • 拼音:lǔ yú hài shǐ
  • 解释: 鲁字和鱼字、亥字和豕字在篆文中字形很相似;容易写错。把“鲁”字写成“鱼”字;把“亥”字写成“豕”字。比喻文字传抄的错误。
  •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阴阳背谬、阴差阳错
  • 反义词:
  • 例子: 这本书鲁鱼亥豕的例子极多。
  • 用法: 鲁鱼亥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典故: 我国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以前,最早的书籍都是抄写在竹简上的,由于汉字字数很多,大量的书籍依靠辗转抄写来流传,这必然会产生一种弊病,就是形状相近的字经常容易抄错。 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夏准备去晋国。他路过卫国京城时,曾经寄宿在一位官员家里。一天傍晚,他在院子里散步,看见那位官员拿着一册书在高声朗读: 晋师三豕涉河(晋国的军队有三只猪渡过黄河)。 熟读过晋国历史的子夏觉得很奇怪,心想:晋国的军队里怎么会有猪呢?而猪又怎么能够渡过黄河呢? 于是子夏走上前去,请那位官员把文书借给他看一看。那官员就把一卷书递给子夏。 子夏接过书把上下文细读了一遍,恍然大悟,原来书上记载的是晋国与秦国的一次战争,他立即判断说:原文应当是晋师己亥涉河(晋国的军队在己亥年渡过黄河)。因为三和己、豕和亥字形相近似而抄错了。 那位官员听了,开始将信将疑,但一时无法证实子夏的说法是否正确。后来他到晋国去,特地请教了晋国的史官,果然子夏讲得完全正确。 在东晋葛洪所写的《抱扑子》一书中,也对古书中抄错字的情况用民间谚语的形式作了记载。谚语说: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意思是说,书籍经过三次传抄,把鱼写成了鲁,把虚写成了虎。后来,人们就用鲁鱼亥豕表示书籍在传抄和刊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