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马首是瞻
  • 拼音:mǎ shǒu shì zhān
  • 解释: 首:头;是:指示代词;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唯命是从、亦步亦趋
  • 反义词: 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 例子: 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帅之“马首是瞻”,然而他不是大帅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 用法: 马首是瞻动宾式;作状语、谓语;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典故: 春秋的时候,大国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而大打出手。 公元前562年,晋悼公出兵向郑国进攻,秦景公受郑国之邀,出兵救郑,在栎地大败晋国军队。于是,两个世为姻好的秦、晋两国结下了深怨。 三年后,晋悼公为雪洗当年耻辱,联合了齐、鲁、宋、卫、郑等十二国一起出兵征讨秦国。晋军的大将军荀偃担任统帅,指挥全军。 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由于是十几个国家拼凑而成,难免心不齐。队伍到了泾水边,各国军队都持观望态度,不肯首先渡河。荀偃不由十分着急。 后来,还是莒国和鲁国军队先渡河,其他国家见有人领头,也就纷纷渡河。 秦景公见各国联军驻扎在泾水附近,就派人到泾水上游放毒。联军中不少士兵饮用后,纷纷毒发身亡。一时间,联军人心惶惶,不敢轻举妄动。 郑国的公子不愿多作停留,命令部队开拔,各国军队这才跟上来。大军在秦地棫林安营。 荀偃原以为十二国军队声势逼人,秦国必定会来求和。没想到秦国早已探知联军军心不齐,所以毫不害怕,更别说求和了。 荀偃十分恼火,立即颁布军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意思是:鸡一叫就开始行动,填掉水井,夷平炉灶,全军都看我的马头所向行事,我到哪儿,全军也到哪儿。 不料,晋国下军元帅栾黡对荀偃的专权非常不满,气呼呼地说:凭什么要听他的?没门儿!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说完,率领本部人马回晋国去了。 这下,全军大乱。荀偃哭笑不得,仰天长叹道:命令下得过分,是我的错,军令如山,收也收不回了。命令既然不能执行,两军交战,必败无疑! 于是他干脆大声宣布:全军撤回! 荀偃对军队内部矛盾估计不足,不符合实际地要求部下马首是瞻,结果指挥了一场不战而败的战争,被后人传为笑话。 后来,人们就将马首是瞻这个成语,用作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之意。 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