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明察秋毫
  • 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
  • 解释: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色彩: 褒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洞若观火、明查暗访
  • 反义词: 不见舆薪
  • 例子: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 用法: 明察秋毫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结构: 动宾式成语
  • 典故: 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向他询问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怎样称霸的事。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大谈如何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问题。 齐宣王不解地问道: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回答说:百姓的生活安定了,天下才能统一。这是什么力量都抵御不了的。 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吗? 可以。 你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不忍杀一条发抖的牛,而下令用一只羊来代替。这样的善心就足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您吝啬,而我知道您是不忍心。不过,百姓说您吝啬,您也不必奇怪,他们怎么能体会到你的真正用心是出于仁爱呢?其实从怜悯无罪被屠宰来说,杀一头牛和杀一只羊,又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又说: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力大无比,可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把秋天鸟兽新长的绒毛的末梢看得清清楚楚,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柴草。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当然不能相信。齐宣王马上回答说。 您的好心使禽兽沾光,而不能使百姓得到实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没见到一车柴草,是没有用眼睛去看的缘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您不愿施恩惠的缘故。所以,您不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您不愿意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明察秋毫这一成语,指目光敏锐,可以看清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原意比喻只能看到小处,不能看到大处。现在一般表示人很精明,对很小的事情也能察看得清清楚楚。 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