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卖剑买牛
  • 拼音:mài jiàn mǎi niú
  • 解释: 卖掉刀剑;买进耕牛。形容改业归农;也形容离开战斗生活;从事生产劳动。
  •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 龚遂》:“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偃武修文、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 反义词: 投笔从戎、南征北战、东征西讨
  • 例子: 惟有躬耕差可为,卖剑买牛悔不早。(宋 陆游《贫甚作短歌排闷》诗)
  • 用法: 卖剑买牛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 结构: 连动式成语
  • 典故: 汉宣帝时,渤海郡一带闹灾荒,农民吃不上饭,纷纷起事,当地的太守无法治理。汉宣帝就选择能够治理的人,大臣们都推荐龚遂。汉宣帝就下令派龚遂为渤海太守。 当时,龚遂已有七十多岁。汉宣帝召见时,看到他是一个矮小的老头,对他看不上眼,就问他说:渤海发生动乱,我很是担忧。你到了那里,怎样平息盗贼呢? 龚遂回答说:那里的百姓挨冻受饿,官吏却并不爱护他们,所以他们才拿起武器。如今陛下派我去,要我去打平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 汉宣帝听了,很是满意,说:选用贤良的人前去,当然希望安抚他们。 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乱民,好像治理一堆乱绳子,不可急,只有慢慢来,才能治理好。希望陛下放手让我去做。 汉宣帝答应了。 龚遂一到渤海郡,就马上发文书到各县,罢除那些镇压农民起事的官吏。文书中还说,凡是手拿农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不能迫害他们。 百姓造反,本来是官吏逼出来的。他们知道了龚遂的命令,都丢掉弓箭,拿起农具,种田去了。龚遂又打开粮仓,救济农民;同时选派一些好的官吏,去安抚百姓。没有多久,起事就平息下去了。 龚遂看到当地风气奢侈,百姓喜欢游侠经商等事,不肯从事生产,自己就带头节俭,劝百姓务农种桑。他下令每户农民都要植树种菜,还要饲养两头母猪、五只鸡。他看到身上带刀佩剑的百姓,就劝他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并笑嘻嘻地说:为什么要带牛佩犊! 他这话的意思是说:你不卖掉刀剑去买牛犊,而把刀剑佩带身上,这等于带牛佩犊,有什么好处呢? 经过他的督促,百姓都努力耕作,境内很快富庶起来,出现了一片太平景象。 后来,卖剑买牛这个成语,用来称颂劝民务农、很有治绩的官员,有时候也用来指消除兵乱,重视农耕。 成语出自:《汉书龚遂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