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庖丁解牛
  • 拼音:páo dīng jiě niú
  • 解释: 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臂使指
  • 反义词:
  • 例子: 我们这位老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 用法: 庖丁解牛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常与游刃有余连用。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典故: 战国时,有位庖丁善于宰牛,他有着非常高超的肢解牛体的本领。 有一次,庖丁特地为梁惠王表演宰割技巧。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刀子,不假思索地就动起手来。他用手触,用肩倚,用脚踩,又抬起一条腿来,以膝盖抵住牛,皮和骨分离的声音随刀而响;而把刀向牛身内推进的时候,又发出更大的声响。总之,他的种种动作,合乎《桑林》之舞的节拍旋律;他操刀时所发出的种种声音,也像《经首》曲那样很有节奏。 也不知庖丁怎么搞的,一会儿就把牛肢解开来了。梁惠王赞叹道:很好,你的技术是怎样达到如此高明的程度的? 庖丁放下刀,慢慢地说:我之所以能如此熟练地解牛,是因为我所崇尚的是一种高深的修养,并且已经超过普通技术的阶段了。 梁惠王一时不太理解这几句话,说:你讲得具体一些。 于是庖丁继续说道:我开始解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是整条牛,不知道刀子从哪里插进去。过了三年,却又看不见整条牛了。 梁惠王不解地问:看不见整条牛了,不是更不知道刀子从哪里插进去了吗? 庖丁摇摇头,说:并非如此,我的意思是说,这时我对于牛的全身何处有空隙,哪里有筋骨,都已经完全了解了,所以看出去不是整条牛,而是它可以解开的许许多多部分。宰割牛时,我通过神情跟牛接触,而不必用眼睛看,就可以知道什么地方可以下刀。按照牛的自然组织结构,剖开牛体内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再顺着它骨节间的空隙,按照它本来的结构行事。像上面这些小的障碍都没有触及到,何况大骨头呢? 梁惠王听得很有兴趣,接着问道:要这样行事,刀子得磨得快点,或者经常更换吧? 庖丁又摇摇头,说:技术比较高明的厨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不是用来解牛,而是用来割肉。一般的厨工,一个月就要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硬把骨头劈折。 梁惠王问:那么像你这样的厨工,多长时间换一把刀呢? 庖丁拿起自己用的刀,指着它说: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数千头之多。但大王请看,它的刀刃仍然非常锋利,就像新从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这是什么原因呢?梁惠王急着问道。 这很简单:牛身上的骨节是有间隙的,而我手中的刀刃却薄得似乎连一点厚度都没有。用极薄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之中,就显得十分宽绰,刀刃有足够的活动运转的余地。所以用了十九年,刀刃仍然非常锋利,就像新从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不过即使如此,凡是遇到筋骨交错、难以肢解的部位,仍然要小心翼翼,全神贯注,放慢动作,轻轻地进刀。这样才能听到牛体内骨肉分离的声音;剖开后的牛身,也像土撒积在地上一样。到这时,我才心满意足,把刀拭干净藏入套中。 梁惠王感慨地说:听了庖丁的话,我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解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掌握了某种事物的规律之后,办起事来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