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唐太宗时的著名丞相魏征曾经对古代的《礼记》进行过整理和修订,起名《类礼》。 《礼记》是我国春秋时的一部礼仪论著,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而魏征根据唐时的情况加以修订补充。 唐玄宗时,一位大臣向玄宗上疏,说西汉时编纂的《礼记》已经过时,建议用《类礼》来代替《礼记》作为儒家经典。 唐玄宗同意了,命当时的礼部官员元行冲带人对魏征所编《类礼》进行校核和注释。 过了一段时期,元行冲完成了任务,把魏征的《类礼》分成50篇,并加了注释,呈给玄宗。 玄宗翻了一翻,递给右丞相张说,征求他的意见。 张说说:《礼记》一书,历代以来一直是儒家经典,东汉的著名学者郑玄给它作的注也很有影响。臣认为没有必要改用魏征的《类礼》。 唐玄宗听了,便改变了主意。 元行冲心中很不满意,写了一篇名为《释疑》的文章。此文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 客人问:旧的《礼记》和魏征所编《类礼》究竟哪个好? 主人答:《礼记》自西汉至今,已有许多人对它作了修订、注释,矛盾之处极多。而魏征的《类礼》则好得多。 客人问:那为什么有人会不主张用《类礼》来代替《礼记》呢? 主人说:你说呢? 那是因为像下棋一样,局中人反而迷糊,而旁观者倒看得清清楚楚。 后来,旁观者清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对同一事物,局外人比当事人看得更清楚、全面。 成语出自:《旧唐书元行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