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生吞活剥 拼音: shēng tūn huó bō 解释: 比喻机械地套用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或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出处: 唐 刘肃《大唐新语 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色彩: 中性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食古不化、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生拉硬扯反义词: 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子: 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用法: 生吞活剥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结构: 联合式成语典故: 枣强的县令张怀庆,喜爱沽名钓誉,经常抄来名士的诗文,把它改头换面一番,冒充自己的作品,然后毫无顾忌地将它展示出来给人家看。有些人明知不是他的创作,为了讨他欢喜,便吹捧他几句,他更沾沾自喜。 有一次,一个名叫李义府的名士写了一首五言绝诗: 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 张怀庆读了这首诗,手又痒起来了,提起笔来,在每句前加两个字,成为七言绝诗: 生情镂月为歌扇, 出性裁云作舞衣。 照鉴自怜回雪影, 来时好取洛川归。 原诗寓意清晰,文字精练。经他每句添加两字后,不仅文理不通,而且读起来也很别扭。但张怀庆还自命不凡,亲笔缮抄后四处赠人,闹了不少笑话。 后来,人们借用诗人张昌龄、名士郭正一的文名,编了两句顺口溜来讥笑他,说张怀庆的这种行为,是活剥生吞王、郭诗文的不良行为。 后来,生吞活剥这一成语,用来比喻生硬地搬用别人文辞的不良行为。现在也用来形容不根据实际情况,生硬地接受或模仿某种事物和观念。 成语出自:《大唐新语谐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