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束之高阁
  • 拼音:shù zhī gāo gé
  • 解释: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 出处: 《晋书 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置之不理、置之度外
  • 反义词: 爱不释手、掌上明珠
  • 例子: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毛泽东《实践论》)
  • 用法: 束之高阁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典故: 东晋的时候,玄学十分流行。有位出身名门贵族的名士殷浩对玄妙的老庄之学也非常喜爱,从小就读了许多有关玄学的名著《周易》《老子》等,不到20岁,他就对玄学相当精通,小有名气了。 一次,有人问殷浩:即将赴任当官的人梦见棺木,将要得到钱财的人梦见粪土,这该如何解释呢? 殷浩毫不犹豫地回答:官职和钱财本来就是腐臭和粪土之类的东西,所以得官得钱的人都会梦到这些东西。 殷浩的回答成了当时名士自表清高的名言,他更加出名了,连一些达官显贵也纷纷上门求教。 当时正力图收复北方的大将庾翼请殷浩出任司马,殷浩自命清高,坚决推辞。庾翼因此认为殷浩是浪得虚名,不能重用。他常常对别人说:像殷浩这种人,只好把他束之高阁,等天下太平了,再考虑让他出来做点事。 公元343年,东晋康帝驾崩。不久,庾翼和丞相何充也相继去世。东晋王朝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殷浩被推荐为扬州刺史,他推辞不过,只得赴任。 公元351年,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管辖五个州的军事。他奉诏北上,但屡战屡败。公元352年,殷浩在许昌被秦军击败;接着,又被假意投降东晋的羌族首领姚襄击溃。 殷浩的政敌桓温乘机要求朝廷惩处殷浩。于是,殷浩被废为平民。 殷浩虽然很有名望,但没有实际的本领。可见,庾翼当初对殷浩的评价还是比较正确的。 后来,人们用束之高阁这个成语,来比喻扔在一边,弃置不用。 成语出自:《晋书庾翼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