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图穷匕见
  • 拼音:tú qióng bǐ xiàn
  • 解释: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色彩: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东窗事发、原形毕露
  • 反义词: 显而易见
  • 例子: 不意先生乃蓄别抱,图穷匕见,爰有斯言。(叶圣陶《一个青年》)
  • 用法: 图穷匕见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结构: 紧缩式成语
  • 典故: 战国末期,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盛。它强大的军队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燕国的太子丹焦急不安,准备派人刺杀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使局势能够扭转过来。 太子丹曾经作为燕国的人质,被秦王扣押在秦都咸阳。秦王对他很瞧不起,因此他在那里非常不得意,请求回国。但秦王不许,并且扬言说,太子丹要等到乌鸦白、马生角,才允许他回国。据说太子丹为此仰天长叹,结果果然乌鸦头白马生角。于是,秦王不得已而放他归国。 秦王并不是真正放回太子丹。他在太子丹必经的桥上设下机关,准备害死太子丹。不料机关失灵,没有发作,太子丹得以安全过桥。深夜到了边关,城门紧闭,太子丹又学鸡叫,结果众鸡齐鸣,关门打开,他才得以逃回燕国。 正在太子丹物色人选的时候,有个名叫田光的人,向他介绍了从卫国逃到燕国来的勇士荆轲。荆轲文武双全,尤其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于是,太子丹尊荆轲为上卿,给予他各种荣华富贵,荆轲也慨然允诺担此重任。 为了能到秦王身旁行刺,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得到的东西:一是樊於期的头颅。樊是从秦国逃到燕国的叛将,秦王非常憎恨他,要用重金购他的头颅。荆轲向他说明了原委后,樊心甘情愿地自杀。二是燕国督亢地区(在今河北省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 这两样东西分别盛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用的匕首(即短剑),就放在卷着的地图中间。匕首是在毒液中浸过的,只要刺出很小的伤,就能致死。此外,太子丹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名叫秦舞阳。 临行那天,太子丹带领一班知情人员,身穿白衣白帽的丧服,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荆轲唱了一支歌后,登上马车,头也不回地向西去了。 荆轲到了咸阳,便把带来两匣东西的消息透露出去。秦王得知后大喜,选定吉日,把荆轲等人作为燕国的使者隆重地予以接见。 到了那天,秦王穿戴起朝服,在咸阳宫里设下最隆重的礼仪。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踏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在旁的文武官员都觉得非常奇怪。荆轲马上注意到了这情况。他回头对秦舞阳笑笑,让秦舞阳缓和紧张情绪,接着踏完台阶,跪下向秦王谢罪说: 我们是来自北方野蛮地方的人,从未见过富贵的天子,所以非常害怕。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出使任务。 秦王不在意地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舞阳拿的地图给我看。 荆轲打开匣子,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把卷着的地图慢慢展开,细细观看。快展开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锋利的匕首。荆轲见状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不巧,匕首没有刺中秦王。秦王慌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吓得他绕着柱子逃,荆轲紧紧追赶。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全都慌成一团,不知如何是好。卫兵全在台阶上,按规定没有秦王的命令,不能擅自上殿。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医突然用药袋掷打荆轲,同时向秦王喊叫,要他快把剑推到背后拔出来。秦王醒悟过来,迅速把剑拔出,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没有击中,结果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这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后来人们用图穷匕见来表示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终究完全显露出来了。 成语出自:《战国策燕策三》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