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同仇敌忾
  • 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
  • 解释: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 出处: 《诗经 秦风 无衣》:“与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同仇敌慨
  • 反义词: 卖国求荣、屈膝投降
  • 例子: 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忾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 用法: 同仇敌忾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 结构: 复句式成语
  • 典故: 公元前506年,楚国大夫伍奢被杀,他的次子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带了吴国军队攻破楚国的都城,楚昭王仓皇出逃随国。伍子胥四处搜求昭王,以报父仇。 其实,伍奢是死于昭王的父亲平王之手。当时平王已死,伍子胥便掘开楚平王的坟墓,刨出尸首,用钢鞭打得稀烂,然后再找昭王讨还血债。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捎信给伍子胥说,物极必反,你还是适可而止吧!伍子胥没有听从申包胥的劝告,回信说,为报父仇就顾不得楚国了。包胥收到信后,叹口气说:伍子胥要灭楚,我岂能坐视不救! 申包胥知道楚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就决定到秦国求救。他日夜兼程,奔到秦国。 申包胥向秦君求救,但秦君却以秦国地处边陲、兵少将寡为由不肯出兵。包胥又动之以甥舅之情,秦君仍不答应。他命申包胥在馆驿中安心住下,自己与群臣商议后再作决定。 但秦君一连好几天都沉醉于酒色之中,竟把这事抛在一边。申包胥便不脱衣冠,立于秦廷之中,日夜号哭,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秦哀公听申包胥如此哀号,大为感动。他亲自前去安慰申包胥,并为他唱《无衣》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申包胥听这歌词在说有衣同穿,有仇同报,还提到整修武器,准备打仗,知道哀公答应出兵救援,就顿首称谢,并恢复饮食。 申包胥终于请到救兵,挽救了楚国。 后来,人们用同仇敌忾这个成语,来指共同一致地对敌人抱着仇恨和愤怒的情绪。 成语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