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同病相怜
  • 拼音:tóng bìng xiāng lián
  • 解释: 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怜:怜惜。
  •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 色彩: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 反义词: 同床异梦、幸灾乐祸
  • 例子: 同病相怜,缀河上之悲曲。(南朝梁 刘璠《广绝交论》)
  • 用法: 同病相怜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典故: 春秋后期,楚国太傅伍奢性格刚正不阿,深受太子建的敬重,但与伍奢一起辅佐太子的少傅费无极却是个奸诈的小人,太子建对他很反感。费无极因此怀恨在心。 公元前527年,费无极奉楚平王之命到秦国去为太子建迎娶新媳妇。他回来后便对平王说,新媳妇漂亮极了,要平王留在身边,替太子另找一个。好色的平王竟然把媳妇占为己有。 从此,平王渐渐疏远了太子,把他派到边境去守关。费无极趁机进谗,说太子阴谋造反,怂恿平王逮捕了伍奢,伍奢下狱后,费无极又怂恿平王把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骗来杀掉。伍尚被骗,与伍奢一起被害;伍子胥逃到了吴国。 当时,吴国的公子光正在物色人才,准备夺取君位。伍子胥才能出众,被公子光看作自己的心腹。伍子胥推荐了一位勇士,帮助公子光刺杀了吴王僚,从而使公子光当了吴国国君,史称吴王阖闾。 吴王对伍子胥非常感激,任命他作了大臣,军国大事都与他商量。伍子胥也竭力帮助吴王治国强兵,准备攻伐楚国,为父兄报仇。 公元前515年,楚国左尹郤宛由于深受百姓爱戴,引起费无极的忌恨,就设计处死了郤宛全家。 郤宛有个亲戚伯嚭,听说郤宛被害,便连夜出逃。他听说伍子胥一到吴国便受重用,便决定也去投奔。 阖闾正在与伍子胥商议伐楚之事,听说伯嚭到来,便请进宫中,设宴款待。席上,伯嚭叙述了自己在楚国的不幸遭遇,伍子胥听后露出十分同情的神色。这时,一旁陪宴的大夫被离悄悄问他说:伯嚭的为人究竟如何还不清楚,为什么您一见就这样相信他呢? 伍子胥正色道:这是因为我的怨仇与他相同,你没有听过《河上歌》吗?它的内容就是叫人们同病相怜,同忧相救。对于和我有着同样命运的人,我怎么能不倾心相待呢? 伍子胥与伯嚭一见如故,十分友好。不久,伯嚭被吴王任命为大夫。两人在阖闾手下合作得很好。 后来,人们就用同病相怜这个成语,来比喻有同样的遭遇而互相同情。 成语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微信扫码小程序
看图识物英语卡片